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一例乳头状淋巴管内血管内皮细胞瘤病例分析

2022.3.06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8 岁,出生即发现右侧腹股沟外侧一米粒大小的红
色丘疹,渐增大,无任何不适,未治疗,近半年增大明显,遂于本 院就诊。患者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体检: 系统 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 右侧腹股沟外侧一 5. 0cm × 2. 0cm大小与周围组织分界尚清的红色斑块,形态不规则,表面 高低不平,触之如海绵状,与皮肤粘连( 图 1) 。皮损组织病理 示: 肿瘤位于真皮及皮下,由大小不等的呈囊状扩张的薄壁管 腔构成,囊性扩张的薄壁管腔内见鞋钉样内皮细胞,肿瘤细胞 排列呈乳头状、肾小球样向腔内突出,核分裂相少见( 图2) 。免 疫组织化学染色示: CD34( + ) ,CD31( + ) ,FⅧ因子( + ) ,D240( - ) ( 图 3) 。临床诊断: 乳头状淋巴管内血管内皮瘤。治 疗: 手术切除。目前患者正在随访中。



图1 右侧腹股沟外侧一 5. 0cm × 2. 0cm 大小与周围组织分界 尚清的红色斑块,形态不规则,表面高低不平,触之如海 绵状,与皮肤粘连


图2 肿瘤位于真皮及皮下,由大小不等的呈囊状扩张的薄壁管腔构成,管腔内见鞋钉样内皮细胞,肿瘤细胞呈乳头状、肾小球样 增生突向管腔内


图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2 讨论


乳头状淋巴管内血管内皮瘤( papillary intralymphatic angioendothelioma,PILA) 是一种非常罕见的低度恶性的血管肿瘤,其常侵犯皮肤及皮下组织。本病于 1969 年由 Dabska 首先报 道,当时命名为恶性淋巴管内血管内皮瘤,又称 Dabska 瘤[1]2002 年WHO 肿瘤病理学及遗传学分类软组织肿瘤分册将其定 义为一种具有局部侵袭性的恶性罕见转移型血管病变,是以淋 巴管样腔隙和乳头状内皮增生为特征的肿瘤[2]。由于早期报道病例较少,因此对其组织学改变没有达成共识。直到近些年 来陆续报道多例,人们才明确了本病的组织学特征,并将其命 名为 PILA。该肿瘤主要发生于婴儿和儿童,约 25%为成人,发病无性别差异[4]。本病好发于四肢、头、颈部,但其他部位均可发生。临床特征为缓慢增长的单个结节或弥漫水肿性斑块, 粉红色或蓝红色,轻度隆起,表面光滑,直径 2 ~ 3cm; 无自觉症 状。个别可发生侵袭性生长及局部淋巴结转移,未发现远处转 移,预后良好[5]。早期报道本病可局部复发,并有个别病例出 现局部淋巴结转移因此将本病列入低度恶性肿瘤的范畴[1]。但最近报道12 例 PIAL 患者中的 8 例,未发现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3]。因此本病可能为良性肿瘤,但尚需进一步研究。肿瘤细胞强表达 VEGFR-3,这提示肿瘤向淋巴管分化,但尚有争议。


该病病理特征为肿瘤位于真皮和皮下,由显著扩张的薄壁管腔 构成,类似于海绵状淋巴管瘤。管腔内覆淡染的鞋钉样内皮细 胞,核突出,胞浆很少。管腔内外可见显著的淋巴细胞浸润,并 常见到有胶原核心的管腔内乳头。通常淋巴细胞位于内皮细 胞附近。免疫组织化学脉管标记物包括 CD31,CD34 和 von Willebrand 因子,肿瘤细胞均呈阳性[4]。


临床上本病还应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①网状血管内皮瘤:在临床特征和组织学变化上与乳头状淋巴管内血管内皮瘤 ( PILA) 相似,前者已被证实为后者的成人变异型。但是 PILA 缺乏网状结构,海绵状淋巴管瘤样血管腔隙明显,并见显著的 带有胶原核心的血管内乳头结构。②靶样含铁血黄素性血管 瘤( 又称鞋钉样血管瘤) : 更表浅,病变局限,仅部分区域见鞋钉 样内皮细胞。③血管肉瘤: 临床特点不同,组织学表现为局部 细胞学多形性,可见有丝分裂相,内皮细胞不呈鞋钉样外观,且 不止一层内皮细胞。目前对于本病的治疗建议彻底切除肿瘤, 虽然到目前为止,大多数患者预后较好,但其仍被认为是一种低度恶性的肿瘤,所以仍需长期随访观察。


参考文献略。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