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巨星在沪陨落丨今年已痛别29位两院院士

2022.9.29

  2022年9月27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发布讣告,顾健人因病于9月27日16时28分在上海逝世,享年90岁。

171857_202209291502201.jpg

  顾健人是我国癌基因和基因治疗研究的开拓者、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先行者、肿瘤系统医学的倡导者、中国医学科学院首届学部委员。

  顾健人出生于江苏省吴县一个医学世家,他的父亲不但是一位颇有名望的医生而且还是苏州第二人民医院的创始人之一。

  1954年毕业于国立上海医学院,1985年创建「癌基因与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首批院士。

  顾健人曾任中国工程院主席团成员、医药卫生学部常委,国家「863」计划专家组长,「973」计划专家顾问组成员,以及美国General Motor癌症基金会国际癌症大奖评委、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市肿瘤研究所名誉所长等。

  顾健人主要从事肝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理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肝癌的活化癌基因谱,创建了以细胞生长为基础的高通量功能基因筛选系统,发现了372个具有抑制或促进细胞生长的新基因全长cDNA。

  顾健人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发表学术论文230篇,学术著作2本,获中国发明ZL58项和美国ZL4项。

  在晚年科研工作中他非常关注「快乐」和「情绪健康」的医学研究,在他看来,“快乐”对于癌症患者的康复几率,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正是这种不从俗流的研究态度,让顾健人在科研中感受到了乐趣,而在倡导用「快乐」促进肿瘤防治的同时,他自己也更是时时刻刻践行着「快乐」理念。

  琴棋书画,他都有兴趣,还热衷古典音乐的收藏,再忙也抽半小时听音乐。除了古典音乐之外他的另一大爱好是阅读原版英文小说。无论是音乐还是阅读,在他看来,都是调节情绪的不二法门。

  重视生活的趣味,让自己的工作也变得更轻松、更快乐。这种自得其乐的悠然态度,或许与公众想象中极为严肃的科学家形象有所不同,却正是这位快乐的科研先驱所追求的人生态度。

  他沉醉于自己的科研领域,在繁重的科研生涯中找到乐趣,反而享受到了人生的「轻」「淡」之美,而或许这才是他内心快乐的真正源泉。

  痛别!顾健人院士一路走好!

171857_202209291502251.jpg

  「快乐」对癌症康复有重要意义

  在上海市肿瘤研究所,「505」是一个有着特别意义的办公室号码,因为它的使用者——顾健人院士在年近九旬之时依然保持着每天来这工作的习惯,厚厚摞起的学术资料,无声地见证了这位老人投身其中、乐此不疲的科研生涯。

  对这个他一手创办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顾健人有着深厚的感情:「一辈子唯一做成的,留下点痕迹的,就是这件事」。

  顾健人院士的科研履历中载满了荣誉,但对他来说,真正引以为傲的还是对情绪与肿瘤疾病关系的研究。

  他提出的「三个1/3」的说法,在医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1/3病人死于癌症发展的自然规律,比如90%死于癌的转移;

  1/3病人死于过度治疗,把人给摧毁了;

  1/3病人死于恐惧与高度忧郁,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被吓死的」。

  前两点是现在肿瘤防治的难点与热点,最后一点是顾健人格外关注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证明,经常克制自己、压抑愤怒、有不安全感及不满情绪、悲观厌世的人,非常容易与癌症不期而遇,甚至加速癌细胞的扩散。

  在顾健人院士看来,「快乐」对癌症患者的康复几率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快乐不能包治百病,但能延缓很多问题。围绕着「快乐」和「情绪健康」的医学研究,在顾院士晚年的科研中占据了重要分量。但他依然会觉得自己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开始得太晚,「最大遗憾是最近十年才开始研究」。

  「不要随大流,要有自己的主见」

  在父亲的影响下,顾健人从小立志于从事医学事业。靠着勤奋和聪慧,年仅16岁的顾健人获得震旦大学的保送资格。然而顾健人仍先后参加了中央大学医学院、浙江大学医学院以及国立上海医学院(简称上医,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及圣约翰大学医学院的招生考试。结果是报考的大学全部录取他。

  充分征求了父亲的意见后,顾健人最终选择了上海医学院。

  他清楚地记得,在1948年上医开学典礼上,主席台前排坐了一排赫赫有名的教授。在1956年的全国一级教授评定中,他们中有17位被评为一级教授,这个数量仅次于北大,名列全国第二。

  在上医,顾健人第一学年就考了第一名,学校奖给他一支「派克」牌圆珠笔,

  上医的几年,顾健人收获的不仅是知识与技能,还收获了爱情。在这里,他遇到了同班同学方利君,两人从相识到相爱,相知相伴,度过一生。方利君日后成为上医附属儿科医院的肾脏病学教授。

  「走不尽的路,爬不完的山」

  1953年,为响应国家号召,顾健人转攻病理学,在广州华南医学院高级病理师资班学习一年,毕业后,被分配到上海肿瘤医院任病理科住院医师。1958年顾健人奉命参加筹建上海市肿瘤研究所,任务是进行肿瘤病因与发病机理的研究。当时他读了一本Chargoff主编的《核酸》,从此告别了他从事的医学和病理学专业,开始转向生物学的探索。

  「文革」时期,顾健人到江苏启东的农村去做赤脚医生,后来又被派去学习了一年中医。做赤脚医生的那些年,顾健人和农民一起生活、一起劳动,农民贫苦的生活给顾健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顾健人更加明白了投身医学事业的意义。

  在跟老中医学习的一年里,顾健人体会到了中医药学伟大精髓——整体观念。这为顾健人提出「肿瘤是一种系统性疾病」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启发作用。

  顾健人很喜欢老子的一句话:「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他说:「人生难免碰到祸,这是无法掌控的事,关键是在遇到祸的时候,总结教训,将教训转化为福。马克思哲学告诉我们,‘存在决定意识’,在别人看来的这些曲曲折折,在当时看似阻碍了你发展的脚步,但是从长远来看,恰恰是在这些阻碍中,只要老老实实把该做的事做好,你的知识面将得到很大的丰富,或许,这就是你将来不同于别人、高于别人的地方。知识的财富会越积越多,而且永远不会贬值!

  1978年,已经46岁的他,出于对科学前沿的追求,考取了国家公派留学,在英国格拉斯哥Beaston肿瘤研究所师从John Paul教授从事基因表达和调控研究,奠定了他一生事业的基础。三年后,顾健人在美国了解到癌基因研究的信息之后,回国重新开始了肝癌领域的研究。

  「科研生涯如登山,走不尽的路,爬不完的山。刚攀上峰,才知顶峰还在前头。」顾健人就是这样周而复始,走过了50年的心路历程。入行半个世纪,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顾健人也在不断变换领域,更新专业。自1964年证明正常细胞核酸可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并在生化方面发生向正常肝细胞逆转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起寻找癌变有关的癌基因与抑癌基因;从研究已知的基因到寻找新基因;从研究癌细胞癌变机理到建立癌是系统性疾病的理念……爬过一座座高山,走过一条条无止境的崎岖之路。

  医学人生「三件事」

  对于自己所获得的成绩,顾健人不愿多谈,只是谦虚地说:「我一生中个人比较满意的事只有三件。」

  他口中所提到的三件事,一件事是20世纪80年代,浙大何南祥教授委托顾健人代培养的一名研究生在乙肝阳性母亲流产胎儿的肝脏中,发现了乙肝病毒DNA在胚肝基因组中的整合,说明乙肝病毒确实存在垂直或围产期的传播。

  第二件事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针对当时认为一个或者两个基因可以决定癌变的主流观点,顾健人提出了癌的发生应该有自己独特的癌基因谱,涉及一群基因,而且具有个体差异。目前,基因组学的发展,已经显示基因的改变存在它的谱型,它涉及一群基因,包括癌基因和抑癌基因,而且具有个体差异。

  第三件事是20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他举全实验室之力,应用DNA转染的传统技术,对3万个cDNA克隆在癌细胞和正常细胞生长中的促进或抑制作用进行了功能基因组的筛选,历时5年有余,发现了影响癌细胞生长的2800个已知基因和300多个未知基因。

  在已知基因中,他意外发现一群与神经递质受体、离子通道、代谢等相关基因与癌细胞生长有关,提出了癌的系统性调控和癌可能是一种系统性疾病的概念。

  顾健人说,「三件事中,最后一件事我最为满意,但是要证明这个概念或假设,将是一个未圆的梦,要留待后人了。」

  共和国今年已痛别29位两院院士

  顾健人也是9月以来离世的第5位院士——此前,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英浩、李德群、钱鸣高以及中国科学院院士张佑启相继离世。

  包括顾健人在内,共和国今年已痛别29位院士。

  1月1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无党派人士、精密机床设计及工艺专家、原机械工业部(局)科技委员会高级工程师徐性初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1月1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辐射防护和环境保护专家、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科技委研究员潘自强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1月27日,中国工程院院士、矿冶学家、昆明理工大学教授戴永年在昆明逝世,享年92岁。

  1月30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土壤农业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朱兆良在南京逝世,享年90岁。

  3月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核技术应用专家、军事科学院防化研究院原研究员毛用泽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3月1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电磁场理论与天线技术专家、原第七机械工业部第二研究院二十三所副所长陈敬熊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

  3月20日,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海洋学家、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文圣常在青岛逝世,享年100岁。

  3月23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动物营养学家张子仪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

  4月6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工专家、天津大学教授余国琮在天津逝世,享年100岁。

  4月19日,中国科学院院士、焊接专家潘际銮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4月23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计算机专家、清华大学教授李三立在北京去世,享年87岁。

  5月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小麦遗传育种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庄巧生在北京逝世,享年105岁。

  5月1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动力学家、哈尔滨工业大学原校长黄文虎在哈尔滨逝世,享年96岁。

  5月3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坦克车辆设计专家王哲荣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6月7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专家、东华大学教授周勤之在上海逝世,享年95岁。

  6月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感光材料专家、中国乐凯集团有限公司研究院首席专家、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邹竞在天津逝世,享年86岁。

  6月12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球化学动力学家、矿床地球化学家、中国地质大学教授於崇文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6月23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半导体材料专家、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研究员梁骏吾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7月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晶体学家、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范海福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7月12日,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发光学家徐叙瑢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7月15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风景园林学家、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孟兆祯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7月17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核物理学家、复旦大学原校长杨福家在上海逝世,享年86岁。

  7月29日,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属物理学家、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张兴钤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

  8月2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生物医学工程学家(医学电子学)、复旦大学首席教授王威琪在上海逝世,享年83岁。

  9月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变压器制造专家、沈阳工业大学教授朱英浩在沈阳逝世,享年93岁。

  9月5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材料成形专家、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李德群在武汉逝世,享年78岁。

  9月23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采矿工程专家、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钱鸣高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9月2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计算力学专家张佑启在香港逝世,享年88岁。

  9月27日,中国工程院院士,病理学和肿瘤分子生物学家、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顾健人在上海逝世,享年90岁。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