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山东科技大学新培养模式

2022.11.01

前不久,刚刚步入研三的山东科技大学机械工程专业2023届研究生沈伟挺收到海尔集团等多家知名企业的“就业邀请”。这缘于他研究生期间,多次到企业实践实习,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应聘时“得心应手”。

在山东科技大学,像沈伟挺一样成为用人单位“香饽饽”的研究生不在少数。近两年,超过2000家企业到该校招贤纳士,毕业生与岗位比例达1:8。

“学校将科技、产业、教育各类要素与研究生人才培养深度融合,持续深化实践+科创+文化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使学生各项能力全面提升,毕业生综合素质得到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一致认可。”山东科技大学校长姚庆国给出了答案。

行走的“思政课”为学业添翼

“这些娃娃有想法、敢创新、肯实干,帮我解决了大难题。”近日,莱西市东石新村的石师傅逢人就夸村里新来的客人。

石师傅口中的“娃娃”是山科大“岱青海蓝”研究生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实践团的学生,今年暑假,他们来到东石新村,用文化创意、专业知识服务村里的产业发展。

“学校通过搭建实践平台、完善服务机制、培育实践成果等举措,鼓励研究生多多参与乡村振兴等社会实践,让思政教育从‘书本’走向‘社会’。”该校研究生工作部部长韩作振说。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学生应该做些什么?今年初,该校出台了《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一计划三行动”方案》,方案出台后,学校引导师生就黄河流域的保护与开发问题展开了“头脑风暴”,先后有20余个实践团队推出了相关实践活动,其中就有“大地之光”志愿服务队。

“我们研究黄河的生态状况,提出水质监测等建议。”山科大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王建炜说,自己利用专业知识成为“母亲河”生态安全的维护者,这种实践非常有意义。

近五年,该校600余名研究生组建了89支“三下乡”实践团队,取得了120余项省级以上实践成果。

大学教育和科技创新同频共振

“这些大学生,来了就下井,不怕苦累,为我们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鲍店煤矿矿长郭英提起山科大“惟真之光”党支部的研究生,便竖起大拇指。

位于山东省济宁市的鲍店煤矿,因矿井产量增长、转型升级等因素,对科技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了解到这一情况,“惟真之光”党支部第一时间成立研究生科研攻关团队,协助煤矿完成创新创效项目10余项。

“中国科学院院士宋振骐是我的德育导师,他时常说,要运用所学到一线服务,为国家能源战略出一份力。”山科大矿业工程专业2020级研究生刘瑞说。

近年来,该校实施研究生“德育导师制”,聘请了120多名科学家、企业家担任德育导师,定期组织专家学者、工程师、劳模工匠为研究生讲授微党课、思政课,通过分享个人创新故事等,引导研究生厚植家国情怀,践行责任担当。

为了激发研究生创新活力,该校将党支部设立在研究生创新团队中,打造“创新+党建”思政育人模式。

“有一次去海水浴场,因为暴发浒苔,被关在了沙滩外……”该校小平科技创新团队成员王宇回忆说,当时就想能不能设计一艘可以在近海进行打捞作业的无人船。

王宇所在党支部书记张玉环知道他们的想法后,迅速组建了一个科创兴趣党小组,并把会议室腾出来做研发基地。在党支部的支持下,王宇和团队成员设计出了“水陆两用“打浒”船。如今,这支平均年龄不足25岁的科技创新团队,已获国家级创新奖励200余项。

“文化+”育人促全面发展

“洪湖水呀,浪呀嘛浪打浪啊”“大家一心向着党,联结成铁壁铜墙”……由山科大艺术学院研究生张少奎、王萌等编排的红色剧目《洪湖赤卫队》一推出,就成为校园文化“爆款”。

“思政教育如何深入、文化自信怎样树立是新时期立德树人亟待求解的课题。学校以参与、互动、沉浸式的校园文化为切入点,打造‘文化+’思政课堂。”山科大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克周告诉记者,每年学校都有30余支研究生实践团队,深入全国各地探访红色文化,并通过演绎、宣讲等形式进行多元化传播。

作为民法典宣讲团一员的文法学院研究生亓飞,两年前来到沂蒙红嫂纪念馆,红色的种子便在心中深深扎根。

“我要将她们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返回学校,亓飞便与团队成员着手创作红色宣讲作品。历经一年多的酝酿,《跟着共产党走》等宣讲作品完成,在他们动情的讲述中,一个个催泪故事令师生几度哽咽。

如今,从学习红色文化到传播红色文化这一模式已在山东科大更多研究生中加以推广,歌剧《星星之火》、话剧《天籁》等红色作品成为响当当的红色名片。

如何将传统文化教育有效植入思政课程体系中?“文化研学基地”则是山科大探索的又一育人模式。

近五年,山科大共设立50多个文化研学基地,开发出20多门配套课程和美育课程,推出“高雅艺术进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等品牌活动,实现一学院一品牌。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