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北京怀柔将打造首个国家级高端科学仪器领域示范区

2023.5.19

如果一滴水落在手机上,液体和固体之间会形成什么样的角度,这个角度难以用寻常工具测量出来,需要用名叫“接触角测量仪”的精密仪器测量出来,而这个数据可以反映材料的湿润性能。5月18日上午,在北京怀柔区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大厅里,还有一些类似接触角测量仪的精密仪器排列在走廊的展台上。第十六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在此开幕了。

雁栖湖畔,怀柔科学城已布局了40余个大科学装置和科教设施,已成为全球大科学装置最密集的区域之一,为发展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技术迭代平台和人才技术支撑。目前,北京市怀柔区正申报全国首个国家级高端科学仪器领域示范区。

第十六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现场。受访者供图

科学仪器领域企业落户怀柔

不锈钢材质的小动物,有着细如发丝的皮肤纹理;用金属做成的花朵,能看到液体滴在花瓣后形成的痕迹。工作人员介绍,这是用激光仪器制作出来的物件,理论上,该仪器可以制作出任意形状的零配件,性能超过传统铸造件,缩减了传统工艺的制造模具环节。该公司原先在安徽合肥,目前在考虑将研发企业落户在怀柔。

在第十六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上,有上百家科学仪器企业、相关试剂标物、耗材配件等单位参展。在一家企业的展台上,展板介绍的产品是低温扫描探针显微镜——分子束外延联合系统。该企业工作人员陈小金介绍,他们企业还会在分论坛发布闭循环无液氦扫描探针显微镜系统等10余款新产品,其中多款产品主要性能指标超越了国外同类型产品。他说,公司是2018年在怀柔成立的,是一家专注于纳米材料表征、纳米材料制备等技术研发的高新技术企业。

第十六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上,企业工作人员在向参观者介绍仪器设备。新京报记者 赵利新 摄

怀柔区目前已落地仪器和传感器相关企业286家,怀柔区发展高端科学仪器和传感器产业,也受到了北京市级层面的关注和扶持。政策方面,北京市将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列为全市十大高精尖产业体系的29个细分领域之一,出台《关于支持发展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的若干政策措施》及实施细则。2020至2022年,市区两级在重点专项、空间建设等方面累计投资超100亿元。

高端科学仪器装备产业面向全国

“这是北京市首次以市政府名义出台高精尖产业细分领域的发展支持政策,支持怀柔发展高端科学仪器和传感器产业。”怀柔区经信局局长杨惠芬,在第十六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上说。

她认为,怀柔区在以怀柔科学城建设为重要契机,把科学城建设过程作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过程,着力发展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打造“中国创新 服务世界”的高端科学仪器装备产业集聚区和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目前怀柔区按照“整合统筹、功能优化、突出特色”的思路,以科学城为核心向外辐射,构建了“一核三区多点”的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空间格局。

在第十六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上,有上百家科学仪器企业、相关试剂标物、耗材配件等单位参展。新京报记者 赵利新 摄

杨惠芬介绍,“一核”引领,即,国家高端科学仪器装备产业基地,位于怀柔科学城中心区。“三区”联动,即,怀柔科学城产业转化示范区、怀北数字经济科创园区、杨宋硬科技企业总部基地。“多点”支撑,即,统筹布局科学城创新小镇、有色金属新材料科创园、长城海纳园区、北科建科创园区、机械研究总院怀柔科创基地、高端科学仪器协同创新中心等多个特色园区。

与此同时,市区两级系列产业发展举措也相继落地实施。以韧性城市建设为契机,坚持场景驱动,紧扣市场需要,促进企业集聚和产品技术迭代,推动产业发展,2022年实现20家传感器领域企业落地;创新服务生态,成立上交所和深交所怀柔科学城企业上市服务中心,为企业上市提供服务;成立北京市首只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投资基金,总规模10亿元;北京市知识产权局怀柔分中心运行,提高区域专利审查质量和效率。

规划将实现千家企业落地

完整而精确的测量信息获取,是装备设计优化、制造过程调控和服役状态保持的基础。精密测量被称为科学探索的 “眼睛”、高端制造的“尺子”。我国精密测量与仪器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谭久彬表示,科学仪器研制难度大、门槛高、开发周期长,一般需要5-10年持续资金投入和技术积累,更新换代速度快,一般3到5年需要更新一次。

“所以,要研制科学仪器,仅需要国家层面的资金投入是不够的,需要市场牵引机制和社会资本积极性地投入,要构建出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享、高端仪器开放共享的平台。”谭久彬说。

为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怀柔区统筹推进促进产业发展“十百千”招商工作,加速聚集高端科学仪器装备领域龙头企业、“专精特新”和“苗圃”企业,2022年实现硬科技项目落地222项。据怀柔区介绍,下一步将深入实施“十百千”产业工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到2025年实现1000家以高端科学仪器和传感器为引领的硬科技企业落地。

新京报记者 赵利新 

编辑 唐峥 校对 李立军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