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环境时评:“将世博带回家”需制度发话

2010.5.09
  2010年上海世博会提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其重要的内涵之一就是“绿色、低碳、生态、环保”。在日前举行的世博专题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环保局局长张全在会后就世博环保工作答记者问。他表示,城市最佳实践区值得一看,但环保技术推广尚需时日。

  上海世博会各种“最潮”的新技术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永不落幕”的世博让人们在面对全球性气候与生态环境挑战以及经济转型拷问下看到了希望,迷茫中寻找突围路径。零排放、太阳能、江源动力―――科技创新点亮了世博会的场馆设施,老厂房、老建筑被保留改造,在低碳时代获得新生。各分展馆注重生态环保,荷兰人带着“快乐街区”来了,英国人带着“梦幻水晶”来了,德国人带着“汉堡之家”来了,就连在金融危机冲击下经济接近冰点的冰岛,也希望在“东方明珠”找到温暖之光。可以说,新技术在上海世博不仅仅是崭露头角,而且成为了每个展馆吸引眼球的主角。

  城市最佳实践区是一面低碳经济模式的镜子。不管大国还是小国,不管是企业还是组织,无不将如何实行低碳、绿色的现代生产生活方式作为参加世博的一个主题选项。城市最佳实践区高度集中和浓缩了绿色、低碳的技术成果,在国外和我国发达地区已得到了尝试和运用。比如“沪上生态家”模式、成都活水公园等,但是也要看到,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大部分全新的技术仍在被观赏之中,比如伦敦案例、汉堡案例等等,还只是预示着未来发展的趋势,距离应用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细加分析,原因很简单,就是这些新技术目前的成本较高,如果拿来就用,势必看不到多大的经济效益,这对社会与企业来说,缺乏一种趋之若鹜的源动力。不过,人们不必失望,认为世博展示的新技术是仅有观瞻价值的花瓶,而实用功能距离现实生活还很遥远。因为将“世博带回家”有着热情高涨的民意,这一点从参观者对机器人名厨的浓厚兴趣中可略见一斑。不少人甚至急不可耐地询问何时能在家用电器市场看到实物,好让“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机器人名厨登堂入室,露上一手。由此可见,推广普及世博新技术缺的不是民意基础,而是制度引导,政策倾斜。

  观世博,看世界,更应改变人们的世界观、尤其是各级官员的政绩观与发展观,充分运用新技术,发展低碳产业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追求绿色GDP,这就需要各级领导大到节能减排,小到日常开支,都渗透进低碳理念。因而,自上而下制度创新,改变考核机制,用绿色GDP代替传统GDP考核,并启动配套的问责机制,成为当务之急。

  其次,政策引导让新技术在较短的时间里进入生产生活应用领域,可采取税收减免和专项补贴等政策支持鼓励新技术运用,着力于制度创新,大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在产业转型中引入新技术、新能源,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进而改变社会与企业应用新技术高成本、低回报的不良现状,不断放大技术进步带来的规模效益,达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保双赢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当然,消化世博新技术需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不可能“一口就吃成个胖子”,应因地制宜,从小处入手,集细流以成大海。

  一切始于世博会。世博会见证了人类从工业革命时代进入电子信息时代的蹒跚步履,也一次次雄辩地告诉人们,过去的生产生活方式终将过去,精彩绝伦的技术进步必将人类带入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佳境。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