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另眼看艾滋病病毒 还原“超级癌症”本来面目

2013.12.03

banquan25.jpeg

  艾滋病这只“西方魔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跟随一位阿根廷美籍青年降临我国后,就不断蹂躏着人们的健康、吞噬着人们的生命、践踏着人们的尊严。

  当年,人们对这种被誉为“超级癌症”的传染病,不仅闻之色变,而且避之唯恐不及,就连医护人员接诊艾滋病患者时,都要身穿五六层隔离衣裤、戴四五双手套,头上捂得只露出两只眼睛,还要带上护目镜。听到病房住进“艾滋病人”的消息,患者更是迫不及待地纷纷要求出院,生怕被传染……

  随着医疗技术的日新月异,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28年后的今天,我们再看“艾滋”,心中难免会问,它真有那么可怕吗?真无药可救吗?真难以有效预防吗?

  每年的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在今年的第26个世界艾滋病日到来之际,全军性病艾滋病专家咨询小组副组长、解放军第302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与研究中心主任赵敏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解读。赵主任1990年参与救治了中国大陆首例输入性艾滋病患者,并在艾滋病防治一线工作了20多年,他从科普的视角,揭开了HIV(艾滋病病毒)这个“超级病毒”的神秘面纱,还原这个“超级癌症”的本来面目。

  ——— 扎根人体沃土威力十足 ———

  艾滋病毒并非“无懈可击”

  “HIV诡异善变,一旦扎根在人体这个‘肥沃土壤’里,确实‘威力十足’。”赵敏主任说,病毒会伸出“雷达触角”快速寻找维持机体正常免疫反应的关键的免疫细胞——辅助性T淋巴细胞(CD4 T细胞),并侵入CD4细胞里玩“拼图游戏”,不断漫游复制、繁衍生息,破坏着CD4细胞,扩大着自己的病毒军团。当病毒达到一定数量,CD4细胞被破坏殆尽时,人体的免疫系统就会被彻底摧毁,造成“免疫缺陷”。

  这时一些本与人体和平共处的非致病菌,借机乘虚而入,肆意蚕食人们的健康,卡氏肺孢子菌肺炎、弓形体病、微孢子虫病、隐孢子虫病、真菌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等机会性感染就发生了,卡波西肉瘤、淋巴瘤、肛门癌和宫颈癌等肿瘤也常常乘势发生。

  失去了抵御外来侵略的免疫力“围墙”,又无法将艾滋病毒从体内彻底清除,患者只能承受着被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等常见肿瘤和各种感染摧残的痛苦;有些患者还可能同时发生好几种机会性感染,变得面如土色、骨瘦如柴、浑身溃烂。准确地说,夺走艾滋病患者生命的“罪魁祸首”并不是HIV,而是 HIV感染引起的各种机会性感染,艾滋病的学名就叫做“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

  但每样事物都有两面性,别看HIV这个面目狰狞的“恶魔”在人体内这么嚣张,其实也是个内强外弱的家伙:它离开了人类身体的庇护,就会变得弱不禁风、弱不经晒、弱不经热。HIV在人体外只能存活数小时至数天;在56℃的条件下30分钟就会灰飞烟灭;75%的酒精、0.5%的次氯酸钠、0.3%双氧水、0.5%来苏、0.1%家用漂白粉等一般消毒剂都可以将其置于死地;我们日常吃的油盐酱醋和胃里分泌的胃液都能将体外的HIV轻而易举地消灭。

  那么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能和艾滋病患者同桌聚餐吗?共处一室吗?握手拥抱吗?赵敏主任解答说,与艾滋病患者同在一个教室上课;共用各种公共交通工具、劳动工具、办公用品和钱币;礼节性亲吻拥抱;双方手部皮肤完好时的握手;共同就餐都不会被感染。并且,HIV也不会通过马桶圈、电话机、游泳池、浴池等公共设施及咳嗽、打喷嚏、蚊虫叮咬进行传播。

  ——— 病死率从近100%降至20%以下 ———

  艾滋病并非“无药可治”

  赵敏主任介绍,1980年10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院收治了5个年轻男同性恋患者,他们被证实患有一种有史以来从未见过的疾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至此艾滋病和艾滋病毒进入了人类的视线,成为传染病家族的新成员。

  艾滋病被发现以后,各国即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研究,但由于医疗技术发展的限制和艾滋病病毒的复杂和神奇,人们未能认识到此病的传播速度,当然也没能找到治疗方法和药物,因此,艾滋病从非洲、美洲等高发地区迅速蔓延至全球所有国家,造成650万人感染,250万人死亡。从此艾滋病在人们心目中变得越来越可怕,并被扣上了致死性传染病的帽子。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对艾滋病研究的不断深入,特别是1996年美籍华裔科学家何大一提出的鸡尾酒疗法,将这一世纪瘟疫变成了可治疗可控制的传染病。截至目前,医学界已经研制出30多种抗艾滋病毒的药。目前,此疗法已在全世界普遍使用,艾滋病患者病死率已从近100%降至20%以下,艾滋病也由致死性疾病慢慢转为和病毒性肝炎一样的慢性炎症性疾病。

  赵敏主任说,所谓鸡尾酒疗法其实就是针对HIV爱变异,对单一抗病毒药物极易产生抗药性这一特点,让患者同时服用三种或三种以上抗病毒药物。这种联合抗病毒治疗能最大限度地抑制病毒复制,使被破坏的机体免疫功能部分甚至全部恢复,从而延缓病程进展,延长患者生命,提高生活质量。

  只要早诊断、早发现、早治疗,定期检测CD4细胞数量、病毒载量、肝肾功能,并按照医生的要求坚持按时按量服用抗病毒药,艾滋病患者体内的HIV虽然无法被彻底清除,但其中80%的人能成为艾滋病病毒携带者,长期携带病毒继续生存。

  另外20%接受鸡尾酒疗法效果不明显的难治性艾滋病患者,也可以通过抗病毒联合生物技术进行治疗,升高体内CD4 T细胞数量的同时改善免疫微环境,促进艾滋病患者免疫系统重建,进而延缓病情进展,控制病情恶化,提高患者成活率。

  ——每人都应成为预防的有效疫苗——

  “超级癌症”并非无法防控

  赵敏主任表示,截至目前,世界医学界还没有研制出预防HIV的疫苗,行为干预是迄今为止预防艾滋病的唯一有效的方法。

  由于HIV通过性生活、血液、母婴这三种途径进行传播,所以只要我们平时多了解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洁身自爱、遵守性道德;树立健康的恋爱、婚姻、家庭及性观念;禁止卖淫嫖娼行为;不和多名性伴侣发生没有保护的性行为;避免不必要的注射、输血和使用血液制品;拒绝毒品、珍爱生命,就牢牢把住了病毒进入人体的关口,就能成为艾滋病和HIV的“绝缘体”。

  医学界在提高科学防治艾滋病工作水平的同时,还为艾滋病患者和感染者进行个性化的心理治疗,消除他们的自卑、负罪、恐惧、悲观绝望和多疑情绪,做好家属的健康教育工作,使艾滋病患者或病毒携带者这个“特殊人群”能扫除心理阴霾、建立正常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以平静的心态去面对艾滋病并接受治疗。

  当前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形势依然严峻。针对部分地区和人群疫情依然严重、感染者陆续进入发病期、患者人数明显增多、死亡人数不断增加、传播途径出现新变化等几大难题,全社会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加强宣传教育,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做到全民参与、全面预防。

  赵敏主任认为,要让群众知道艾滋病可防、可控、可治并掌握科学预防艾滋病的有效方法;进一步加大重点场所和重点人群防控力度,建立切实可行的防控机制;消除对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及其家庭的歧视,关爱他们,尊重他们,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从我做起,自觉远离艾滋病危险隐患、宣传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用实际行动成为预防艾滋病的有效“疫苗”。赵敏主任说:“国家、社会、医疗机构、个人齐动员,一张覆盖全国的艾滋病防治立体网络就将建立起来了,‘艾滋’这个字眼将不再可怕,艾滋病也将离我们越来越远。”

  ■新闻链接

  采取措施减少青少年艾滋病死亡

  据新华社消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11月29日发布《儿童与艾滋病评估报告》说,全球报告的10岁至19岁青少年艾滋病相关死亡人数在近8年增加了50%,应尽快向这一人群提供有效的干预措施。

  报告说,2005年至2012年间,预防艾滋病病毒母婴传播取得巨大进展。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成功避免超过85万儿童新发艾滋病病毒感染。但在同一期间,10岁至19岁青少年中报告的艾滋病相关死亡数增加了约50%,从7.1万人增至11万人。在2012年,全球约有210万青少年携带艾滋病病毒。

  儿基会执行主任莱克说,如果通过一种整合方式扩大高影响力的干预措施,能够在2020年前将青少年艾滋病病毒新感染人数减半。关键是要尽快向最弱势的青少年群体提供有效的干预措施。

  报告分析指出,如在2014年前对高影响力的干预措施投资追加至约55亿美元,在2020年将能够避免200万青少年(尤其是女孩)感染艾滋病病毒。2010年这方面的投入为38亿美元。

  据介绍,高影响力的干预措施包括避孕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母婴间传播预防、基于自愿的男性包皮环切术、促进行为改变的沟通,及面向高风险和边缘人群的各项针对性措施。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