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老年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价值

2018.8.27

  中国人口的老龄化逐渐明显,老年急性阑尾炎的发病率随之增高,由于老年人反应力低下,部分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常变化多端,腹痛极不典型,给诊断带来一定困难,超声检查能协助临床诊断。本文就其超声声像图特征做一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本组66中,男41例,女25例,年龄57~78岁。转移性右下腹痛仅41例,腹部疼痛25例;恶性、呕吐、腹泻32例,体温37.5~38℃ 40例,38.1~39℃ 5例,40.2℃ 1例,其余正常;发病时间为5小时~8天。 
  仪器与方法:使用日本东芝-340、飞利浦M2540A及飞利浦HD11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腹部凸阵探头频率3.5~5MHz和线阵探头频率7~10MHz,患者取仰卧位和右前斜位30°左右,必要时适度充盈膀胱,先凸阵探头扫查,后改用线阵探头扫查,从升结肠肝曲向下至盲肠下方作纵横斜多切面扫查,重点反复检查患者指定的明显疼痛处,对于存在局部明显胀气的患者应该进行加压扫查,避免肠气对检查结果的影响,使视野更清晰。 
  结 果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6例阑尾炎中,超声诊断符合59例,准确率89.4%,1例误诊,6例阑尾未显示。66例中,经手术病理证实:9例单纯性阑尾炎,34例化脓性阑尾炎,17例坏疽性阑尾炎及穿孔性阑尾炎,6例阑尾炎合并周围脓肿。 
  声像图表现:①急性单纯性阑尾炎:阑尾轻度增大,形态呈“手指”状或“蚯蚓”状,周边多呈低回声,周围管壁增厚呈双边影,可见浆膜层(图1)。②化脓性阑尾炎:阑尾中度增大,呈粗“手指”状,浆膜层连续尚好,病变区有不规则无回声区或弱回声图像,腔内可见积液,黏膜层大部分中断,在阑尾周围可见少量的渗出性液性暗区(图2)。③坏疽性阑尾炎:阑尾明显增大,张力高,浆膜层连续稍差,管样结构形态变化不规则,腔内可见片状弱回声或无回声,在腹腔中及阑尾周围可见较多脓性渗出性液性暗区,如果可见脓腔内有气体回声,表明阑尾已发生穿孔(图3)。④阑尾周围脓肿:阑尾形态不同一般,可见类圆形不均质回声团块,黏膜层及浆膜层中断或消失,腔内张力不高,阑尾周围可见不等量液性暗区(图4)。⑤粪石梗阻引起的阑尾炎:在阑尾腔内可见强回声,其后方有声影。⑥以上各型患者部分可伴肠系膜淋巴结反应性肿大,阑尾壁内及周围组织内血流信号可增多。 
  讨 论 
  超声检查对急性阑尾炎的检出率较高,但仍有一定的漏诊率[1]。急性阑尾炎的病变进程和病理类型对该病超声检出率有着重要的影响,如病变早期时,发病时间一般≤12小时,炎症病变一般局限在黏膜及黏膜下层,大多数为单纯性,阑尾的肿胀并不明显。超声对单纯性早期阑尾炎显示率较低,本组有6例发病时间≤10小时,阑尾未显示,所以阴性检查结果不能排除阑尾炎的诊断[2]。 
  超声检查对症状不典型老年阑尾炎的诊断价值。老年人的阑尾黏膜变薄,脂肪发生浸润及阑尾组织出现纤维化,而且老年人的血管容易出现硬化,阑尾炎性病变后较易发生坏死穿孔,由于老年人对该病的反应差,发病时的症状、体征可不明显,超声检查时发现阑尾化脓、坏疽、穿孔或形成脓肿。 
  影响阑尾超声诊断的因素。阑尾的解剖位置多变及肠腔气体干扰、肥胖等是超声诊断阑尾的不利因素,因此要扩大扫查范围,并加压扫查,便于阑尾显示。本组1例高位阑尾炎表现为右肋下疼痛,按常规扫查未发现阑尾,后上移扫查发现肿大的阑尾。 
  老年急性阑尾炎需与右侧输尿管结石、急性盆腔炎、回盲部肿块、右侧卵巢囊肿扭转、髂腰肌脓肿等进行鉴别。本组1例误诊为肠套叠,为年轻医生检查,缺乏经验,未结合病史,该患者有腹痛、便血、腹内肿物典型三联征即应考虑肠套叠,加之B超检查示肿物纵断面呈“套筒”征,横断面呈“同心圆”征,诊断即可成立。 
  通过对本组声像图分析,我们认为高频和低频探头联合应用有利助于阑尾的显示,先用低频探头了解病变全貌,再用高频探头在阳性部位重点扫查,并适当缓慢加压检查能明显提高阑尾病变的显示率及清晰度[3]。 
  随着超声检查设备的更新和超声技术的不断提高,超声在诊断老年急性阑尾炎时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其方法简单方便,快捷无创,准确率高,特别是老年急性阑尾炎患者,尤其是临床症状和体征不明显的,为临床确定手术切口位置,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