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荧光显微镜--含油性的判断

2020.9.08

荧光显微镜--含油性的判断

一、油井含油井段(产层)镜下特征

1、缝内的沥青

主要是指有效缝内的沥青由缝内向缝外浸染,缝内沥青重,色泽较深,缝外沥青较轻(愈远离缝愈轻),色光连续,范围较广,褐褐黄黄一绿一蓝白色等。所谓有效缝,这里指荧光镜下发光,经试油能产油的缝。有张开缝,张裂纹以及一部分半充填缝。这部分缝具有碳酸盐细粉晶以上晶隙和自形晶好、细晶以上的石英晶体晶隙。而黄铁矿及硅质充填缝一般无效,因这些物质多以粒状集合体存在,粒隙极小。

2、有效洞内沥青

主要指空洞及半充填洞的沥青。半充填洞一般也具有充填物的晶隙空间,与上述情况相同,黄铁矿、硅质充填则无效。这种洞内沥青的镜下特征与裂缝相同。值得提出的是,只见成岩早期形成的缝、洞、孔发光,而后期形成的缝、洞、孔不发光,则必须考虑早期孔隙含油也可能是运移过程中所的痕迹。

3、基质内的沥青

当含油丰富时,基质可以被油质沥青所浸染(泥晶隙,甚至颗粒状的硅质或黄铁矿均可被浸染),发光较好,色彩可达鲜艳程度。经常见到由洞、缝内向基质浸染的色晕。若仅见基质发光,而缝、洞内不发光,则不产油。尤其是基质中未经次生变化的原生基质均匀发光,呈黄色弥漫状,则与产油无关。

二、含油规律性

①次生有效裂缝、孔洞发光强弱与产油有密切关系。缝、洞中含油则可产油;若不含油仅基质含油则不产油。

②沿次生有效缝、洞含油,并向基质浸染愈宽,色晕愈多,颜色愈鲜愈亮愈好,这预示着能获得高产油流。

③基质发光与否与产油无关。基质发光,缝、洞不发光不产油;基质不发光,缝、洞发光则仍能产油。

以上三条规律,是经实践反复检验后归纳得出的,利用它曾指导了部分试油井的工作,实践表明,这些认识基本上反映了客观实际。

在运用上述规律对某一口井或地区进行评价时,在确定了储集空间成因类型以后,对烃类的成分与分布要做过细的观察与分析,否则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如旺古1井,岩屑中晚期构造缝中晶隙发彩色光,向基质浸染色晕宽,根据晚期缝内发光好能产油的规律,预示了该井能产油。但测试结果只产水不产油,原因在于荧光显微镜镜下观察时忽视了重质沥青及碳质在缝壁及晶隙中的存在。而一般正常含油井段中的裂缝内,重质沥青(尤其是碳质沥青)几乎见不到,它们的出现,说明油质很重,虽分布于晚期次生孔、缝中,但它是被破坏了的标志,是运移过程中被氧化或已被破坏再搬运的象征。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