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伴H3 K27M和BRAFV600E双突变的弥漫性中线胶质瘤病例分析

2022.1.05

H3 K27M突变型弥漫性中线胶质瘤是2016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第四版修订版中提出的新的分型,是一类恶性程度高、预后差的胶质源性肿瘤。肿瘤主要发生于儿童和青年,大多位于中线结构,以星形细胞分化为主,通常缺乏特征性的组织学形态,组织学分级从WHOⅡ~Ⅳ级均可见。具有诊断意义的分子病理改变是H3 K27M突变,也可存在其他一些基因的协同突变。本文报告1例H3 K27M突变型弥漫性中线胶质瘤患者的诊断与治疗经过,总结其临床病理学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

 

患者男性,21岁。主因失眠6个月,口干、多饮多尿2个月,于2017年7月14日入院。患者于2017年1月因失眠在当地医院就诊,考虑“忧郁症”,经口服药物(具体方案不详)对症处理效果欠佳,自2017年5月始无明显诱因出现烦渴、多饮多尿,外院头部MRI检查提示鞍区占位性改变。

 

为求进一步治疗,遂转至我院就诊,门诊以“鞍区占位性病变”收入院。患者自发病以来,精神尚可,睡眠差,食欲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大便正常,多尿。既往史、个人史及家族史均无特殊。入院后各项检查体格检查:体温36.3℃,心率80次/min,呼吸14次/min,血压为128/78mmHg(1mmHg=0.133kPa)。神志清楚,语言流利;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2.5mm,对光反射灵敏,双侧视敏度减弱,视野无缺损。双侧肢体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共济运动和感觉系统未见明显异常,双侧腱反射未见明显异常,双侧Babinski征、脑膜刺激征阴性。实验室检查:血清睾酮为5.52nmol/L(男性9.40~37.00nmol/L)、雌二醇为45pmol/L(男性58.60~194.20pmol/L),余无明显异常。影像学检查:头部MRI显示鞍上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等、高信号占位,增强后病灶呈不均匀强化(图1)。

 1621811736519660.png

1e.png

图1头部MRI检查可见1a横断面T1WI可见鞍上类圆形肿物呈等、稍低信号1b横断面增强T1WI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1c横断面T2WI可见鞍上类圆形肿物呈等、稍高信号1d横断面DWI可见鞍上类圆形肿物呈等信号1e矢状位增强T1WI可见鞍上肿物轻至中度不均匀强化

 

诊断与治疗经过临床诊断为鞍区占位。于2017年7月25日在全身麻醉下行右侧翼点入路鞍区部分肿瘤切除术。术中可见肿瘤位于鞍上、脑外,并从鞍上延伸至第三脑室内、鞍背,向上后方推挤下丘脑,向后直至环池中脑前部。肿瘤大小约为30mm×23mm×20mm,呈灰红色,质地偏软,血供丰富,肿瘤部分切除,并对切除的脑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

 

(1)大体标本观察:手术切除标本为灰白色碎组织块,大小为12mm×10mm×5mm,切面呈灰白色,质地较软。经质量分数为4%的甲醛溶液固定,常规脱水、透明、石蜡包埋,制备3μm组织切片,分别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

 

(2)HE染色:部分区域肿瘤细胞密度较高,呈短梭形或椭圆形,细胞界限不清,呈束状、旋涡状排列(图2a),胞核椭圆形,中度异型,局部可见少量病理性核分裂象(图2b),间质微血管增生,偶见小灶性坏死(图2c);部分区域肿瘤细胞密度中等;局部肿瘤细胞围绕血管排列,形成假菊形团样结构(图2d)。

 1621811775122451.png

图2光学显微镜观察所见HE染色2a肿瘤细胞呈束状、旋涡状排列,细胞呈短梭形或椭圆形×2002b肿瘤细胞中度异型,局部可见少量核分裂象×4002c肿瘤组织中偶见小灶性坏死×2002d局部区域肿瘤细胞围绕血管形成假菊形团样结构×200

 

(3)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用试剂盒购自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检测用抗体包括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1∶100)、少突胶质细胞转录因子-2(Olig-2,1∶100)、H3 K27M突变蛋白、突触素(Syn,1∶200)、微管相关蛋白-2(MAP-2,1∶100)、巢蛋白(Nes)、波形蛋白(Vim,1∶100)、S-100蛋白(S-100,1∶100)、P53蛋白(P53,1∶200),以及异柠檬酸脱氢酶1(IDH1)、X连锁α地中海贫血样伴精神发育迟滞综合征蛋白(ATRX)、SOX-10(1∶250)、神经元核蛋白(NeuN)、上皮膜抗原(EMA,1∶200)、CD34蛋白(CD34,1∶100)、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即用型)和Ki-67抗原均购自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EnVision二步法检测显示,肿瘤细胞胞质弥漫表达GFAP(图3a)、Vim、MAP-2、Syn和Nes,胞核表达Olig-2(图3b)、H3 K27M(图3c)和P53,胞质和胞核共表达S-100(图3d),不表达H3 K27Me3(图3e)、EMA、TTF-1、CD34、SOX-10和NeuN,Ki-67抗原标记指数约为10%,局部热点区达20%(图3f),IDH1、ATRX等均表达阴性。初步病理诊断:鞍区间变型星形细胞瘤(WHOⅢ级),免疫组化染色显示H3 K27M呈强阳性表达,考虑为H3 K27M突变型弥漫性中线胶质瘤(WHOⅣ级),建议行H3 K27M分子检测。

 3.png

图3光学显微镜观察所见免疫组化染色(EnVision二步法)×2003a肿瘤细胞胞质弥漫表达GFAP3b肿瘤细胞胞核弥漫表达Olig-23c肿瘤细胞胞核弥漫表达H3 K27M3d肿瘤细胞胞质和胞核弥漫共表达S-1003e肿瘤细胞胞核不表达H3 K27Me33f肿瘤细胞Ki-67抗原标记指数10%~20%

 

(4)分子病理学检测:采用患者组织标本进行高通量测序,结果发现肿瘤细胞存在H3F3AK27M突变和BRAFV600E突变,并经Sanger测序进一步验证存在BRAFV600E突变(图4)。整合病理诊断为鞍区H3 K27M突变型弥漫性中线胶质瘤(WHOⅣ级)。患者共住院24天,出院后自2017年9月于外院进行短期放射治疗及同步替莫唑胺化疗,后自行改为中药治疗(具体方案不详)。2018年3月因发生颈椎多处肿瘤转移,于术后11个月(2018年6月23日)死亡。

 4.png

图4Sanger测序验证肿瘤细胞存在BRAFV600E突变(箭头所示)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