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中国古代纸质文物的无损化学分析

2018.7.08

纸是中国古人的一项伟大发明。两千多年的造纸历史,给我们留下了宝贵、丰富的纸质文物财产。长期以来,我国的古纸研究以文献分析为主,通过解读文献中的相关文字,复原早期的造纸技术。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国古代造纸技术的整体轮廓,就建立在上述文献学研究的基础上。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国内古纸研究出现新的动向,物理和化学分析手段开始在古纸研究中逐渐普遍地应用。这些研究以古代纸张或纸制品为分析对象,主要围绕造纸原料鉴别以及纸张加工工艺两部分内容,所采用的分析手段主要是染色法、显微观察和表面元素分析,属于有损或微损分析的范畴。在最初的一段时期内,上述研究促进了人们对古代造纸技术的新认识,也激发了学术界对古纸研究的热情。不过,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起至今,国内的古纸研究基本处于停滞状态,鲜有大的进展。主要的原因一是在研究思路上缺乏创新,研究的面太过狭窄;二是在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上没有新的突破,导致研究的深度不够。本博士论文即在以上研究背景下提出。论文中引入了几种新的无损或微损的化学分析方法(植硅体分析,淀粉粒分析,拉曼光谱),旨在为解决古纸的原料鉴别、施胶工艺与施胶剂的判别、纸张填(涂)料以及颜(染)料的完全无损鉴别开拓新的研究思路。本博士论文利用植硅体分析、淀粉粒分析、拉曼光谱、微量粉末X射线衍射仪、X射线荧光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配X射线能谱仪)、衰减全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等方法和手段,对我国唐宋时期文书、西夏染色纸张、明清纸币、人物画像等纸张材料的纤维种类、纸张填(涂)料、颜(染)料、植物淀粉胶进行综合性的鉴别分析。研究结果认为,在鉴别颜料以及填(涂)料和植物淀粉胶方面,拉曼光谱和淀粉粒分析比传统的分析方法更加准确、快捷,势必将在古纸研究中大有作为。利用水稻特有的植硅体形态,可鉴别纸张中的稻草纤维,值得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在论文的最后,总结了古纸研究的收获和心得,指出分析中主要面对的困难和疑点,并提出对未来古纸研究的一些设想和期望。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