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生物技术产业一周动态

2007.9.10

默克抗HIV新药获美FDA快速审批地位

2007年9月6日,美国FDA的一个委员会支持默克(NYSE:  MRK)抗HIV新药Isentress(通用名为raltegravir)进入快速审批通道上市,用于治疗对其他抗HIV药物无效的艾滋病患者。FDA将在10月中旬决定其命运。Isentress是HIV整合酶抑制剂,如果上市,将是唯一以抑制整合酶为机制的抗HIV药物。委员会并没有具体推荐Isentress是单独应用,还是取代鸡尾酒方案的哪一个药,或其他伍用方案。

Isentress的III期临床研究包括700名患者。其中实验组460名患者使用Isentress合并其他抗HIV药物(强生JNJ的Prezista或罗氏Roche的Fuzeon),对照组240名患者使用安慰剂合并上述抗HIV药物。经过16周的治疗,实验组中60%的患者的HIV病毒降低至检测不到的水平,而对照组仅有33-36%的患者达到同样水平。FDA认为Isentress的安全性和适应性较好,基本没有因药物副作用而退出试验的,并说该药的效能超过了潜在的癌症、肝和肌肉风险。确实在实验组出现了更多的癌症,但是FDA说,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癌症例数的不平衡可能与Isentress无关,而与对照组中癌症患者率较低有关。

上个月,FDA刚批准了另一类抗HIV药物上市,即辉瑞(NYSE:  PFE)的Selzentry,是以抑制HIV病毒进入细胞为机制的药物。目前,等待FDA批准的还有强生(NYSE)的TMC-125,用于对其他药物治疗失败的患者。由于很多患者出现了对现有“鸡尾酒”疗法的耐受性,新型抗HIV药物有很大的市场潜力。(中国医药技术经济网)

生物产业呼唤创新人才

今天,生物技术已经成为自然科学研究的重点、国际科技竞争的焦点、国家经济发展的增长点。近日召开的以“创新与发展,战略与未来”为主题的第一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也传出声音,我国生物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专家们提出,在确立我国生物技术创新发展的新战略和新思路的同时,要造就一支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人才队伍,为我国迈向生物技术强国做好智力支撑。

生物经济初露端倪  

人才竞争日趋激烈  

21世纪是生物科学和技术的世纪。当前,生物技术与产业化进程产生了质的飞跃,生物技术的应用几乎遍及人类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生物经济初露端倪。

有人统计,当前全球生物技术产业的销售额每5年翻一番,是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的近10倍。生物产业已成为增长最快的经济领域,生物技术ZL已占世界ZL总数的30%。全世界生物企业不断成长、壮大。

此外,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等一批新兴产业正在快速形成,预计到2020年,生物医药占全球药品的比重将超过1/3,生物质能源将占世界能源消费比重的5%以上,生物质材料将替代10%~20%的化学材料,生物产业已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据了解,截至2001年年初,美国生物产业已有公司1400家,雇员达17.4万人;居于欧洲之先的英国目前有从业人员1.4万人,年销售额40亿英镑。近年来,生物技术相关产业对英国GDP年增长贡献份额保持在0.2个百分点,以生物技术为主的医药产品的贸易顺差2000年达到了20亿英镑,并以高速持续增长,目前已经翻番。

生物科技创新由科学竞争演变为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生物技术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政府科学技术研究的重中之重。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离不开高精尖人才。国际上许多著名的研究机构或大学对人才的竞争可谓不遗余力,使尽各种招数。因为,一个顶尖的人才,就能够带起一支高水平的研究队伍,也就意味着有可能做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对国际上“领军”人物的争夺,世界各国是一致的。

正因为如此,西方发达国家都在不断加大研发经费投入,纷纷采取申请专项计划、抢占ZL、建设园区等举措,加速培育生物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在搜罗人才上更是不遗余力,企图抢占生物经济的制高点。(光明日报)

浦东四家药企年底有望上市

5年前还只有几十人的生物医药企业———上海睿星基因技术有限公司,这两年研发外包合同收入几乎年年翻番,从原先10多万元猛增至去年200多万元,并计划今年年底在日本上市。

像这样发展迅猛的医药研发外包企业在张江“药谷”还有很多。记者昨天获悉,包括睿星基因在内,今年年底将有4家涉及生物医药研发外包的企业上市,约占上海市生物医药研发外包基地企业总数的10%。

目前,全球生物医药研发外包市场约200亿美元,到2010年预计将增至300亿美元。在张江药谷,已有药明康德、先导药业、睿星基因等企业承接国际研发外包服务。其中仅药明康德一家的客户,就囊括了全球排名前十位生物制药公司中的8家,去年合同收入达到7000万美元左右。据统计,2004年浦东新区生物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产值为2.2亿元,去年增加到了7亿元左右。

高速的成长,得益于起步时就与国际舞台接轨。2005年初,浦东新区生物医药协会组织了30多家研发外包企业,远赴美国费城参加全球生物技术年会。首次走出国门,这些药谷企业就赢得了“国际关注”,订单滚滚而来:美国礼莱、惠氏、默克等大企业,纷纷造访张江进行实地调查,先后与药谷内的查士睿华、生物芯片等企业签订研发外包协议。

尝到了接轨国际的甜头后,参加一年一度的全球生物技术年会已成上海药企的“必修课”。今年刚从美国波士顿参展回来的上海美迪西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总裁陈春麟告诉记者:“这次去收获太大了。预约现场面谈的客户几乎排满整个洽谈时间表,平均30分钟一档。”

其实,药谷企业承担研发外包也是积累自主创新能力的过程。本土药企从无到有,从小做大,有着自己的成长逻辑。一家药企负责人表示,起步阶段先为欧美巨头做外包研发,可在短期内获取利润、积累资本。更重要的是,现在看似是为国外药企“打下手”,实则搭上了全球最前沿药物研发的顺风车,不仅积累智力资本,还能学到国际化管理运作模式。(解放日报)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