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欣见世博成节能减排“带头大哥”

2010.9.20
  从建筑垃圾处理,到利用新能源,从城市交通规划,到信息及电子化监管技术广泛应用……诸多因上海世博会而生、并得以成熟的技术,不但为世博会成功举办做出了贡献,而且作为“世博科技”成果,可以继续服务于我们的城市,造福广大市民。文汇报专门推出“世博科技启示录”专题,选择介绍部分案例,探讨它们在未来的应用空间和推广价值。(9月13日文汇报)

  “左手垃圾,右手建材”,如此魔术般神奇的手法出现在上海世博,而且“她比你先到”――世博建设期间,建筑垃圾的处理就已经在悄然无声地进行之中,大上海不仅是举世瞩目“低碳达人”,而且还是勇立船头的“低碳潮人”,这不能不令人赞叹不已!

  不看新闻,你不会在徜徉世博园时发现脚下的窨井盖是废塑料和废渣土经破碎、混合后模压而成;不亲临工地,你不敢想像世博园曾经的雏形中施工便道、路基、绿地填充物等都是建筑垃圾的循环利用。然而,这决不是简单的变废为宝,而是世博低碳实践案例的一次提前上演。“即拆即用”的经典之作来之不易,其中倾注了世博建设者缜密设计、科学实施的心血。他们经过大量现场调研分析,绘制出一张拆建物流时空平衡表,重新梳理施工工序、规划项目进程。垃圾与建材之间连成一条直线――废弃混凝土、砂石及固结渣土或化作路基,或被加工成路面砖;废塑料、旧木块与其他工业废弃物混合,凝结成了窨井盖。与此同时,将修建停车场排在最后工程,大片空地恰好用作建筑垃圾和原材料的临时集散地,变身垃圾的物流周转也随之破题。建筑垃圾的妙用、尽用,不仅减少了垃圾清运处理的巨额成本,消除了由此带来的污染问题,而且将园区建设对园区外的影响降到最小,确实是一个事半功倍,智慧创造多赢的奇迹。

  “建筑垃圾不出园”的理念一直在世博延续。从世博大幕徐徐拉开,到世博会迎来一批批中外游客,处处体现低碳环保概念,连一只只垃圾桶也不例外,它们展现了不啻于建筑垃圾处理先进和独特的一面。世博园采用了国际领先的“智能化垃圾气力输送系统”,这是一种高效、卫生的垃圾收集方式,即利用环保型抽风机制造气流,通过埋设在地下的真空管道网络,将各个垃圾投放口投入的垃圾输送至垃圾收集站,实施气、固分离,再经过压缩、过滤、净化、除臭等一系列处理,最后被“打包”送出园区,运至垃圾处理厂。这一系统在中国大规模应用还是第一次。在世博会后,这种新型的垃圾处理系统将被逐渐应用到我国城市居民的生活中。要看到,世博的垃圾处理,无论是前期还是现在,都带动了绿色产业的兴起,这不仅有利于拉动经济,为世博会提供着有力保障,而且也为后世博时代城市良性发展增添新的经济增长点。

  世博垃圾变身建材为城市垃圾找到了“娘家”。这种集约型的施工法,挑战的是城市一大顽疾。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建筑垃圾年产量在2亿吨以上,除部分用作施工场地平整、低洼区域填埋外,相当部分丢弃于郊区旷野,弱碱性的废渣令大片土壤失活。同时,我国每年新增建筑面积约20亿平方米,需要不停向大自然索取,挖河捞沙,开山取石,殃及生态。上海经验告诉人们,建筑垃圾再生利用在技术上其实并不难,只要科学统筹、提前规划,完全可以“依葫芦画瓢”,因此,垃圾处理案例值得其他城市借鉴。不仅如此,低碳的提前实践还训练和培养了民众的公共道德与社会责任。科学有序的大规模处理垃圾需要的是整合资源,玩转市场配置,而一家一户和一街一园的垃圾处理更需从每一位市民的自觉行动开始,既需要个体的分类处理,又需要集体的共同维护。世博案例无疑为民众低碳环保的亲力亲为提供了样本,增强了信心,让人们相信,只有实现对垃圾的处理和利用,才能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才能真正提升城市生活的幸福指数。

  世博垃圾变建材“她比你先到”启示,当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悄然流行并正改变我们生活之时,更需敢为人先,领先一步,做低碳实践的先行者。上海世博会启动了人类探寻城市发展,追求未来更美好生活的梦想之旅。许多国家以及城市产业展馆演绎绿色、低碳、环保理念主题,汇聚了全球最先进的城市低碳发展经验及实践案例,这些案例连同“垃圾不出园”的独特风景带给人们扑面而来的新理念、新创意和新动力,无疑将成为政府、社会乃至每一个公民尝试与践行绿色生活,争做节能减排“带头大哥”的推进器。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