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垃圾分类:成败在最后一公里

2012.10.23

  前天,市长陈建华对广州三大垃圾分类试点进行调研,三种试点模式成效各有千秋。

  但市城管委总工程师鲍伦军也坦承当前的不足:“全市仍有45%的社区还没有开展垃圾分类,也无明确的时间表,社区的主场意识不强,部分街道工作欠主动……

  其实,除了社区“扩面”延缓,不足之处还表现在非样板社区的推广疲软上。以我所在的社区为例,今年春节后,垃圾分类就在小区里悄无声息地展开了。社区的宣传仅仅是橱窗里一张不显眼的海报和信箱里静悄悄躺着的《分类指引手册》。小区大门旁不知不觉多了一个红色的有害垃圾桶。楼下原来的混合垃圾桶旁多了一个半大不小的厨余垃圾桶。所有的宣传和硬件配套,都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但是每天的垃圾收运车,还是把厨余垃圾桶、其他垃圾桶甚至有害垃圾桶一起清空运走。而对于可回收垃圾,社区有个收买佬,在物业公司登记了的,但玻璃瓶和利乐包他都不收。我想广州不少已经垃圾分类的社区,情况都差不多……

  社区是垃圾分类的重要单元,物业公司是社区内垃圾分类的组织者,垃圾分类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业公司的投入和有效组织。目前,垃圾分类试点社区受到媒体关注,也有各方面的资金和硬件支持,而这些都是绝大部分非试点社区不具备的。垃圾分类后,物业公司需要提供分类收集容器,增加了硬件投入,也要增加保洁人员的工作量……总之,垃圾分类增加了物业公司的成本,倘若没有适当补偿,它们的积极性就难以持久,甚至可能偷工减料、有名无实。

  我们都为垃圾分类的种种利好而高兴。广州生活垃圾分类处理2012年-2014年共预算投入14个多亿,200辆分类垃圾运输车今年也将配套完备……

  但我们更关注到垃圾分类脱节的一环:战斗在垃圾分类第一线,最需要资源和支持的各个社区和物业公司,还在为无米之炊头疼,负责从社区到垃圾中转站的清洁公司大多还没有分类运输的能力。可以说是垃圾分类的最后一公里,才是最难的部分,如果不能顺利走过这最后一公里,即使有再多的利好,垃圾分类这场攻坚战,还难以言胜。

  据说接下来的100天,垃圾分类要向城乡接合部进军,但我想,在此之前更应把建成区的社区垃圾分类落实好否则战线拉得太长,顾此失彼。而街道获得的财政资源,一定要做到财务公开,并且更多地落实到基层,否则难免再次滋生腐败。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