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副交感神经在心脏调节中的作用

2022.12.09

  支配心脏的副交感神经即迷走神经。当迷走神经兴奋时,其节后神经末稍释放乙酰胆碱,这类递质可与心肌细胞膜上的M型胆碱能受体结合,导致心率减慢(负性变时作用)、传导减慢(负性变传导性作用)等抑制性效应。

  乙酰胆碱产生抑制性作用的主要机制是明显提高细胞膜上K通道的通透性,促进K的外向流动,而后者作用于心肌细胞生物电活动的具体机制包括:

  (1)静息状态下细胞内K的外向流动增加,将使心肌细胞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增大,结果静息电位与阈电位之间的差距增加,心肌兴奋性下降;

  (2)在窦房结细胞复极相的K外流增加将使最大复极电位的绝对值增大;舒张期K通透性的增加使IK衰减变慢,结果自律性下降;

  (3)复极过程中细胞内K外流增加使复极加速,结果动作电位时间缩短,不应期也相应缩短。除上述作用外,近年的研究还发现,当刺激左侧迷走神经时,房室连接区慢反应自律细胞的动作电位幅度降低,结果对兴奋的传导性降低。这与乙酰胆碱抑制这些细胞的Ca通道,减少Ca内流有关。

  乙酰胆碱通过下列作用对心脏产生抑制作用:

  (1)降低窦房结的自律性,延长其绝对不应期和相对不应期,减慢激动在窦房结内的传导速度,可形成窦性心动过缓;

  (2)缩短心房肌的绝对不应期和相对不应期,加速激动在心房内的传导速度;

  (3)抑制房结区和结区,使房室传导延缓或中断。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