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核磁共振波谱法基本原理(一)

2020.3.07

(一)原子核的磁性质

原子核是带正电的粒子,实验证明大多数原子核在做自旋运动,因而具有一定的自旋角动量,用P表示,角动量是一个矢量,其方向服从右手螺旋定则。

核由自旋产生的角动量不是任意数值,而是由自旋量子数决定的。根据量子力学理论,原子核的总角动量P的值为

式中,h为普朗克常量;h为角动量的单位,h=h/(2π)。

自旋不为零的原子核都有磁矩,用u表示

u=γP

式中,γ为旋磁比,它是核磁矩与自旋角动量之比,γ=u/P。

由于原子核是带电的粒子,自旋时将产生磁矩u,角动量和磁矩都是矢量,其方向是平行的。自旋角动量的大小取决于核的自旋量子数。

按自旋量子数I的不同,可以将核分成几类。

(1)自旋量子数I=0的核,其核的质子数、中子数都是偶数,没有核磁矩,u=0,如12C、16O、32S等。这类核没有自旋现象,不能用NMR测出。

(2)自旋量子数I不等于0的核有核磁矩,u≠0,可以发生核磁共振。这类核又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I=1/2,这类核可以看成是电荷均匀分布的旋转球体,如1H、13C、15N、19F、29Si、31p等,这些核是NMR测试的主要对象;另一种情况是I≥1,可以把它们看成是绕主轴旋转的椭圆球体。它们的电荷分布不均匀,有电四极矩存在,这类原子核特有的弛豫机制使谱线加宽、NMR信号复杂。如2H、27Al、17O等。核的自旋量子数、原子序数、质量数之间的关系如表10-1所示。

表10-1  核的自旋与核磁共振


(二)自旋核在磁场中的行为

自旋量子数为1/2的核,如1H、13C、15N、19F、29Si、31P等是NMR测试的主要对象。无外加磁场:磁性核的核磁矩随机取向,磁量子能级等同,无能级分裂。若将原子核置于外加磁场中,核的自旋发生取向,磁性核发生能级分裂,为核磁共振能级跃迁奠定基础。

在外加磁场中,自旋量子数为I的核,自旋取向共有2I+l个。每个自旋取向用磁量子数m表示,则m=I,I-1,I-2,0,0,…,I。以I=1/2的氢核为例,则其共有2I+1=2个自旋取向,即m=+1/2,-1/2。m=+1/2的取向与外磁场方向相同,能量较低,m=-1/2的取向与外磁场方向相反,能量较高,即氢核在外磁场发生能级裂分。见示意图10-1和图10-2。

图10-1 无外加磁场时,样品中的磁性核任意取向,放入磁场中,核的磁角动量取向统一,与磁场方向平行或反平行

图10-2 无外加磁场时,磁性核的能量相等,放入磁场中,有与磁场平行(低能量)和反平行(高能量)两种,出现能量差△E=hv

根据电磁理论,核磁矩与磁场的相互作用能为E,即

E=-uzB0=γPzB0=-γhmB0

当m=-1/2时,E(-1/2) =γhB0/2

当m=+1/2时,E(+1/2)=-γhB0/2

由量子力学的选律可知,只有△m=±1的跃迁才是允许的,所以相邻两能级间的能量差为:

△E=E(-1/2)-E(+1/2)-γhB0

当核一定,γ为常数,上式表明相邻两能级间的能量差△E与B0的强度有关,△E随外加磁场B0的增大而增大。氢核的磁矩u在磁场B0中的方向与相应的能级图见图10-3。

图10-3  氢核的磁矩u在磁场B0中的方向与相应的能级图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