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科研项目三年周期 高校代表诉苦:这个预算怎么填?

2015.3.09

  “去年,我申报了一个科研项目,3年研究周期内,使用材料的品牌、价格、数量,必须精确;连组织、参加学术会议的目的地、天数、人数,都必须提前估计。这个预算怎么填?”3月8日,宜宾学院发酵资源与应用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主任魏琴代表,向科技日报记者谈及自己申报省级科研项目的遭遇,真是有那么点哭笑不得。

  近年来,国家、省市各级政府,强化科研经费管理,将有限科研经费落在实处、用在刀刃上。这得到了基层科研人员的欢迎。但魏琴也发现,随着项目管理愈发严格,项目申报中一些近乎苛刻的预算要求,背离了科研工作的实际。

  去年年底,魏琴申报了一份植物发酵研究的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不过,在该项目预算中,药品、化学制剂、耗材的用量,让她“很头疼”,“酒精、葡萄糖等常用基础材料,用量还能估算;但随着项目进行,需要不同的实验路径来完成研究目标,或者实验中的新发现、新探索,都可能用到计划外的实验耗材,这部分材料的品牌、价格、数量无法预算,更无法列入项目开支。”

  “更无法理解的是差旅费。我这个项目为期3年,却要在项目启动之初的预算表中,填写目的地、出差原因、天数、人数。这些谁也无法估计,但又必须填写。一旦不填写,却实际发生,可能就不能报账。”魏琴说,在过去较为“松散”的科研预算管理中,科研人员实际使用费用在“大盘子”不变的情况下,相对灵活;如今,在强化经费使用管理后,所有费用,从预算、到实际发生、到票据,必须完全吻合。

  在魏琴看来,国家加强财政经费管理无可厚非,但科学研究具有不确定性,不该像管理行政经费一样管理科研经费,“科研工作充满不确定性,很多方面的费用支出内容确实难以估计。不要因为经费的僵化管理,影响了科研任务的完成,这就得不偿失了”。

  “这需要把握一个度。”魏琴建议,“在预算合理且必要的情况下,只要没有发生违法违纪使用经费,虚假报账、揣腰包等情况,应该给科研人员更灵活的经费使用权”。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