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成都生物所在生物絮凝剂的制备和应用研究中获进展

2018.5.29

  在废水处理、饮用水处理等过程中,传统絮凝剂被大量使用,但其长期使用会对环境安全和人体健康造成威胁。相对于传统絮凝剂,生物絮凝剂具有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和环境友好等优点,这促使它成为一种在污水处理中替代传统絮凝剂的良好选择。然而,生物絮凝剂生产成本高、产率和絮凝效率较低限制了生物絮凝剂的工业化生产和大规模应用。

  针对这些难题,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李旭东课题组围绕生物絮凝剂高产菌的筛选、工艺参数优化、生物絮凝剂应用和廉价培养基优选等展开了一系列研究。研究中得到一株高产生物絮凝剂菌株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sp. B16),工艺参数优化后絮凝剂产量提高了40%,产生的生物絮凝剂MBF主要由多糖和蛋白质组成,功能基团主要有-OH,-COO-,-NH2,-CONH-等。应用研究发现,MBF对高浊度饮用水、染料废水等实际水体都有着很好的处理效果,这大大减少了化学絮凝剂的用量和危害。此外,研究结果发现,以玉米酒精废水作为底物时菌株产絮能力较高,这不仅降低了生物絮凝剂的生产成本,也减少了玉米酒精废水的排放并实现其资源化利用。

  该研究得到了环境微生物群体合成库建设(ZSYS-005)等的支持,相关科研成果发表在Bioresource Technology 和Chemosphere 等期刊上。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