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无创诊断新方法 “精确定位”脑胶质瘤

2013.6.17

  一项可能取代有创诊断脑胶质瘤的新诊式——生理和代谢成像技术,经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影像中心主任张伟国和他的科研团队历经9年攻关,取得重大进展。他们研究建立了功能及生理代谢成像脑胶质瘤术前分级和鉴别诊断体系,为临床正确评估脑胶质瘤级别、治疗方式的选择、预后评估等“准确打击”脑胶质瘤进行“精确定位”;研制的胶质瘤分子靶向造影剂已完成动物实验,有望应用于临床。

  脑胶质瘤常用的诊断方式主要是病理活检,但由于病理取材为有创过程,手术取材误差和对手术切除后残留肿瘤组织不灵敏度、特异度,病理诊断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张伟国团队联合应用DWI(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MRS(磁共振波谱)及灌注技术,通过551例次胶质瘤病例影像与病理对照研究,对脑胶质瘤与单发脑转移瘤、脑内结核瘤、局限性脑炎、不典型脑梗塞和脑脓肿等其它疾病进行了甄别,对鉴别诊断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胶质瘤分级诊断影像报告体系,并将DWI技术、MRS技术及灌注成像技术常规应用于患者的临床检查,使其对胶质瘤分级诊断的敏感性提高至84.2%,特异性为 85.1%。

  研究团队还发现不同级别和类型胶质瘤间肿瘤的微血管表现差异较大,管腔径线也明显不同,从无明显管腔到巨大血窦样管腔。该团队运用MRS技术判断胶质瘤的边界、Cho/NAA升高对肿瘤瘤周浸润和单纯性水肿做出了明确的鉴别诊断,进一步明确胶质瘤的边界和范围,对明确病理性质和手术及放疗计划的制定提供重要参考。研究者还发现SPI0(超顺磁性氧化铁)标记的EPCs(内皮祖细胞)能快速归巢至肿瘤区域,对肿瘤的生长和血流灌注无明显影响,同时能被核磁共振成像有效示踪,判定肿瘤浸润范围,有望研发出SPI0—EPCs为载体的诊断胶质瘤的新型分子靶向造影剂。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