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双一流”倒计时!高教洼地,正在强势崛起!

2021.1.25

提起高等教育的“四大洼地”,大概能脱口而出:两河+两西(河北、河南、江西、山西)。而其中最负“盛名”的恐怕还是河北,在人才只出不进的无奈局面下,它已经进一步塌陷,堪称一块“盆地”了。

01

应试教育“硬核”,高等教育“断电”

要说河北培养人才的先天资质欠缺,绝对有失公允。

纵观全国,在高考中保持常年领先的,是远近闻名的“衡水中学”,没有之一;除了这支“清北后援队”,以石家庄二中、正定中学为代表的一批种子选手也实力超群,这一点,做过模拟题的都心照不宣。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应试教育如此“硬核”的大省,到了高等教育阶段却突然“断电”,黯然失色。目前,整个河北仅有一所“双一流”高校——河北工业大学,还因其校址在天津,带走了不少人气

再看省内领头羊燕山大学、河北大学,虽说实力不俗,但受限于不在省会、资源分散,大多徘徊在100-200名,只能成为众多本省学子的备胎之选。许多踩在一本线上的考生都表示,即使分数够用,也会优先考虑南方的二本。

同样是高考生源质量出众的省份,江苏和山东就没有如此困扰,K12能顺利衔接到高等教育阶段,中学和大学发展实力相匹配,省内学子往往是能留乡肯定不外出,人才内循环在初始环节就有保障。

总而言之,好大学少,想上“双一流”只能走出去,这就给了其他地区“掐尖儿”的机会。换句话说,从上大学这个阶段开始,河北的潜在优质人才就开始外流了。被迫将“潜力股”拱手相让,自己的发展受到制约,别省却占据了高点,里外里双倍损失。

02

从王者到盆地,究竟经历了什么

河北高等教育资源稀缺的确属实,但它今天的尴尬处境并不是天然的。往回追溯历史便可知,曾经的河北也是高教富饶之地。

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北的高等教育可谓“王者”水平:现在的西南交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甚至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从根源上都与河北相关。

以一流学科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为例,虽然现在坐落于成都,但其前身是1896年的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中国第一所工程教育高等学府),以“唐山交大”、“唐院”之名享誉中外。不过好景不长,1964年,学校整体搬迁至四川,并于1972年更名。至此,这所“根正苗红”的河北名校告别了燕赵大地。而在残存资源基础上重新搭建的唐山学院,只能远远地望着母体学校大红大紫,默默接受无名之辈的苍凉。

无独有偶,华北电力大学的经历也大体相似。几经周折后,原本1995年确定校本部设在保定、分校区设在北京,却无奈2003年随着直属单位的变更,角色对调。这样一来,河北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逐渐丧失了话语权,保定校区也慢慢变成“小透明”般的存在。

这两所大学的先后离去,大概是河北为他人作嫁衣的缩影,也是其被釜底抽薪后青黄不接、最终走向“盆地”的必然结果。

此外,由于身在京津冀经济圈之中,河北很难做自己。现在一提河北,马上联想到的永远不是省会石家庄,而是北京、天津。夹在首都和直辖市中间,河北非但没有实现一体化发展,反而成了“大梦想家”们过渡的寄居地。

河北人对家乡归属感不强,拼命往北京挤;外地人更是印象模糊,唯一在河北的理由也仅仅因为燕郊是北漂的绝佳落脚点,晚上住在河北的房子里,心里还惦记着怎样早日实现“新北京人儿”的愿望。

03

为了生存,人才选择“远走高飞”

当然,除了北京,天津也是河北毕业生的优选去向。天津的河北工业大学自不必说,每年一半以上的河北省生源中,大多驻扎在津;就连河北大学、河北师大等学校也是如此,河北出钱培养的自家生源,选拔的优秀人才,毕业了却纷纷跑到天津。

而那些原本就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求学的人才,回到家乡的更加屈指可数,留在他乡发光发热是大概率事件。

除了资源吸引力不足,人才选择“远走高飞”的原因,还是离不开现实的生存问题。

“拿着三四千的工资,受着一万五的房价”,这是一位塔友的自嘲,也是河北“打工人”面临的真实现状。

在河北,无论你是在高校工作,还是捧着公务员的“铁饭碗”,抑或是奋战在企业,每月基本都是那几千块的收入。对于笃信“搏一搏,单车变摩托”的年轻一代而言,与其坐等入不敷出,还不如出去寻找更多翻盘的可能。

当然,还有一小波本愿意建设家乡的河北人,因为出尔反尔的人才政策彻底伤了心:早前青塔人才推送过这个被吐槽为“名校洼地”的省份,请别再让人才失望,文章中提到“名校英才入冀计划”明确了凡满足指定55所大学、教育部确定的重点学科的优秀毕业生都能领到每人每月1000元,发放期限为到河北工作之日起5年内。但实际操作起来,由于单位指标分配问题,承诺的补贴并不一定能拿到手。

待遇一般、政策水分大、资源平台也不占优势,再加上旁边京津两个人才高地挺立,留不住自己人,更吸引不了外来人,就是意料之中的了。照此发展下去,人才只出不进的恶性循环势必将导致河北的竞争力继续断崖式下跌。

04

转机出现,雄安能否撬动整个河北?

我们看到的河北显然有点弹尽粮绝、失无可失的意味。而正当所有人都认为这个“钢铁”巨人终将跌落谷底之时,一个大转机悄然出现:

2017年4月,国家级新区雄安新区正式设立,由河北省直接管辖。这样的重磅消息一出,不仅使得河北有机会高调重回大众视野,更为重要的是,强势唤醒了其东山再起的希望。

虽然雄安新区的启动建设,意在缓解分担首都的部分功能压力,但实际上也打通了北京和河北的血脉。这一点,在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上最先体现。

2018年《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指出:重点承接著名高校在新区设立分校、分院、研究生院等。建设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培育一批优势学科,建设一批特色学院和高精尖研究中心。打造知识溢出效应明显的大学园区。支持“双一流”建设高校在新区办学,以新机制、新模式努力建设世界一流的雄安大学,统筹科研平台和设施、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中心资源,构建高水平、开放式、国际化高等教育聚集高地。

自从文件推出,已有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在内的10多所名校向雄安新区抛出合作的橄榄枝。未来,随着雄安新区的快速发展,预计还将有一大波双一流高校布局于此。很难想象,昔日卑微到尘埃里的河北,今日竟然因雄安的崛起、因顶尖名校聚集,而与杭州、青岛、深圳齐名,并称为高教“四小龙”。的确,雄安新区横空出世,使得河北有了做自己的新支点。但是否能借此乘势而起,还要看整个河北自上而下的信念感和执行力

目前,能看到的是“力争通过3-5年建设,确保燕山大学达到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水平”的发展大计。未来,期待看到更多魄力和胆量。

摆脱“洼地”之名,急需人才和资源,而这一切的背后,还需要一个坚定不移的底层逻辑来支撑,那就是“改变的决心”。或许是从人才政策的言而有信做起,或许是从切实提升事关生存的待遇做起。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