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成人急性颅内静脉窦血栓伴颅内血肿的治疗分析(一)

2021.12.28

颅内静脉窦血栓(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是临床少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大多预后良好。但CVST合并颅内血肿后患者的病情重、进展快,死亡率高达3%~15%。目前针对CVST合并颅内血肿的治疗方案尚无统一意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2015年1月—2018年6月收治28例CVST患者,其中9例患者合并颅内血肿。本研究对9例CVST合并颅内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治疗方案和治疗时机;以期为CVST合并颅内血肿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中男5例,女4例;年龄31~57岁,平均(39.78±8.20)岁。6例患者入院前或入院后出现癫痫发作,均否认既往癫痫病史。早孕者2例,分别为怀孕8周及10周;产褥期者1例,为产后20d;余6例患者均无使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史。患者均经CTV和/或MRV和/或DSA检查明确诊断;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8~15分,平均11.1分。

 

1.2血肿形态、部位及静脉窦血栓主要部位

 

额颞顶叶血肿形态为局部水肿脑叶内出现散在点状、多发斑片状,部分融合较大的血肿,位于脑沟内、皮层甚至灰白质交界处。丘脑血肿形态为斑片状,位于水肿的丘脑内,部分破入脑室。左侧颞叶和(或)颞枕叶部位出血者4例,主要血栓位于左侧横窦、乙状窦,部分DSA静脉期未见Labber静脉显影。单纯额叶出血者2例,额叶出血为主伴顶叶少许出血者1例,3例患者的血栓均位于上矢状窦前2/3,部分额叶或顶叶皮层引流静脉显影不清。双侧顶叶出血者1例,静脉血栓位于上矢状窦后1/2。右顶叶合并左丘脑出血者1例,静脉血栓位于直窦、窦汇及上矢状窦后1/2。

 

1.3治疗方法

 

1.3.1内科用药方案

 

患者入院后常规采用综合药物治疗,包括甘露醇脱水降颅压、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抗凝(体质量<50kg,4000IU,q12h;体质量>70kg,8000IU,q12h;50kg≤体质量≤70kg,6000IU,q12h)、抗癫痫、扩容、补液等对症治疗。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2周后改为华法林口服,维持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为2~3。

 

1.3.2血管内介入治疗

 

采用Solitaire支架取栓和静脉窦接触溶栓。患者全身麻醉后,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左侧股动脉及右侧股静脉,均留置5F血管鞘。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根据造影结果确定导管从哪侧颈内静脉进入颅内静脉窦。肝素化后在泥鳅导丝引导下置入5F单弯造影管,经股静脉、上腔静脉、颈内静脉到达乙状窦近端。边旋转泥鳅导丝边进入乙状窦、横窦、窦汇及上矢状窦。注意正侧位同时观察避免进入皮层静脉。

 

造影管卡在乙状窦起始处,撤下泥鳅导丝;在微导丝引导下将2.7F微导管(Rebar27,EV3,美国)插入闭塞的静脉窦,撤出微导丝,推注造影剂,观察造影剂弥散形态及速度。机械取栓使用Solitaire6X30mm支架置入静脉窦内由远端向近端拉栓,不超过3次。然后用尿激酶50万IU于静脉窦最狭窄处溶栓30min;回病房后持续以75万IU/d微导管内继续溶栓,持续4~5d;尿激酶总量不超过400万IU。

 

接触溶栓则是在微导管到位后直接溶栓,同样给予尿激酶50万IU于静脉窦最狭窄处溶栓30min;回病房后持续以75万IU/d微导管内继续溶栓,持续4~5d。术后24h复查头CT未见出血增加,则继续使用低分子肝素q12h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应用2周后改为口服抗凝药物。

 

1.3.3开颅去骨瓣减压手术

 

根据出血部位选择马蹄形切口或扩大翼点入路。咬除蝶骨嵴,清除颅内血肿后减张缝合硬脑膜,去除骨瓣,硬膜下置引流管引流。术后24小时复查头CT未见出血增多则继续用低分子肝素q12h皮下注射。联合溶栓患者术后持续接触溶栓,尿激酶总量不超过400万IU。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