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委员专家热议家庭责任医生及社区医疗

2008.3.14

“每1500位居民要配备一个家庭责任医生。”昨天,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卫生厅厅长李兰娟在建言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时表示,浙江省正在引导社区医务人员以“家庭责任医生”的角色,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管理和基本医疗服务。

浙江:家庭责任医生分流大医院患者

李兰娟认为,如果百姓的基本医疗都能够以“家庭责任管理”的形式在社区解决,将大大减轻二级、三级医院的负担,大医院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也自然会得到有效缓解。“看病难,也主要是医院病人太多了。但部分原因不在医院,而是在百姓身上。大小病都往医院挤。”同时,大医院的医疗资源可以提高利用效率和质量,集中“优势兵力”解决“疑难杂症”等重大疾病,医院的改革也相应能够“负轻前进”。

北京:探索社区医疗与大医院转诊模式

与李兰娟委员的建议“异曲同工”的是,去年冬天,北京市卫生局也开始提出“家庭医生”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概念。在北京市,以2600多个政府主办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单位,每个站点的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和预防保健人员组成“家庭医生”责任管理团队,为辖区内居民建立以家庭为单位的“健康档案”,根据每位居民的健康状况,有针对性的提供健康管理服务。

对于这一改革,北京市卫生局常务副局长梁万年称,是为了寻求社区卫生服务与医院医疗服务之间的差异性定位,引导居民改变就医理念,“疾病预防保健在社区接受,小病、常见病在社区解决,大病可以通过家庭医生向大医院预约转诊。”

为了提高公众对社区卫生服务的信任,引导患者合理分流,北京市卫生局还要求全市50余家三甲大医院,一对一支援社区医疗,专家级医生定期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出诊;同时还鼓励退休专家,返聘进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去年9月,西城区在人民医院和展览路、德胜社区建立了“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试点,希望建立大医院与社区统一的疾病诊断标准,辅以便捷的网络预约转诊网络,探索大医院与社区医院的差异定位与服务对接。

全国人大代表钟南山 “患者合理分流是医改目标之一”

针对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钟南山。

他认为,基本医疗服务应在社区解决,大医院不应再“大病小病”一起看。

新京报:这次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财政对医疗卫生的增加投入,会重点支持公共卫生,以及农村和社区的基本医疗。你认为社区卫生服务和大医院之间如何进行差异定位?

钟南山:社区应该是公共卫生服务的网底,负责居民的健康管理、健康教育、疾病免疫接种等;同时,居民的小病,常见病,常用药,这些基本医疗服务也应该在社区解决。大医院应该解决的是疑难重症的治疗、以及医学科研教育。

大医院不应再“大病小病”一起看,患者合理分流,也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要达到的目标之一。

新京报:但目前仍然存在患者不相信社区医疗、大医院人满为患的现状,你认为该如何解决?

钟南山:关键是加快社区医生的人才培养。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大全科医护人员和乡村医生培养的力度,鼓励高素质人才到基层服务”,我建议有更具体的政策,在医学院设立全科医学系,或在本科教育中设全科医学教育的5年制培养方向,财政拿出支持师范生培养的力度培养全科医生,同时对全科医学方向的学生,提供两年免费的大医院临床实践学习。

新京报:你的意思是国家要像培养师范生那样,采取减免学费的政策,鼓励更多医学生选择去做全科医生?

钟南山:是这样的。引入培养师范生的理念为社区培养全科医生。社会应该转变的一个观念是,现在对公共卫生和社区基本医疗的投入,不是单纯解决病痛的问题,而是对全人群健康的投入。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