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血小板输注的安全性:过去、现在与将来

2021.5.27

输血传播的感染风险

无论血小板是通过使用何种方法采集的,通常都需要在20到24℃的控温环境内储存,还必须尽可能减少运送过程中的温差变化,在该条件下存储的血小板可以优化血小板活性,但同时也会促使感染性细菌的滋生;同时,静脉穿刺过程中的皮肤污物、短暂性献血者菌血症或血液制备过程中的感染也是造成血液细菌感染的原因。因此,单采血小板与全血汇集血小板相比,由于献血者人次和静脉穿刺次数的差异,人们理论上认为单采血小板细菌感染率相对较低。

多年来,人们一直在利用各种方法降低输血中的细菌感染风险。采集后自动化培养系统方法现在正广泛应用于机采血小板,并有利于提高对细菌探测的敏感性;快速免疫分析法作为细菌感染补充性测试方法,以探测细菌细胞壁成份;病原体降低技术也正在使用中,该方法依赖于将血液成份暴露在紫外光线外,以减弱核酸间的关联性。

由于大多数血小板产品都包含大量献血者血浆,因此,在输血的过程中,还可能会存在急性溶血、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TRALI) 、输血相关的循环超负荷(TACO) 、非溶血性发热反应(FNHTR)和过敏反应的风险。2008年至2012年间,急性肺损伤是美国输血相关致命事件的主要原因。ABO次要血型不合也是输血感染中的重要隐患,据估计,美国所有血小板输注中,约有10%-40%的血液与受血者血浆不合。降低由ABO次要血型不合血小板输注导致受者出现溶血状况风险其中一个策略在于A、B抗体浓度筛选血小板成份。英联邦已采取统一方法测试高浓度A、B抗体,但其他地方针对“高浓度”这一定义具体所指尚未达成一致;美国血液采集机构和输血服务机构中,有2%的机构规定采用这一程序来确定血小板成份中的抗体浓度。减少血液产品中的白细胞含量目前是很多国家的标准做法,欧洲很多国家已普遍制备去白血小板。FDA规定,血小板(机采)包含的残余白细胞不得高于5 x 106,且从全血分离而来的血小板内包含的残余白细胞不得高于0.83ⅹ106。除此之外,HLA免疫、输血相关性抗宿主病(TA-GVHD)、ABO主要血型不合等也是血液病患普遍面临的输血感染风险。在未来输血领域,如何更加有效的降低输血传播的感染风险还将是人们不断探索的方向。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