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一例海绵状血管瘤诱发低磷性骨软化症病例分析

2022.3.29

低磷性骨软化症是以低磷血症和活性维生素D合成不足造成的以骨骼矿化不良为特征的一种疾病,主要包括X连锁低磷性佝偻病、常染色体显性低磷性佝偻病、肿瘤相关性低磷性骨软化症(TIO)3型。肿瘤源性低磷骨软化症临床少见,2014年6月5日本院收治1例海绵状血管瘤所致TIO,经手术治疗症状明显好转,经文献检索,在国内尚属首次报道。现报告如下。


病例资料


患者,男,49岁。因体检发现颅内占位3年余,发现病变增大1个月余于2014年6月5日入院。患者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多处疼痛渐加重伴行走困难。疼痛以躯干、背部、双肋部为主,全身乏力,坐起、翻身、行走均因会加重全身疼痛而困难,长期自服止痛药(双氯芬钠)治疗,近两年多身高变矮7CM。近几个月稍感右上肢乏力麻木及视物模糊,无头痛、头晕及恶心、呕吐,无意识丧失、抽搐及大小便障碍,胃纳可。


近几年来曾先后在省内外多家医院诊断为“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骨质疏松症,低磷血症,颅内肿瘤”,药物治疗骨质疏松、低磷血症效果不佳。3年多前检查发现左枕部占位,考虑脑膜瘤,因相应症状不明显及身体状况差而未考虑手术。1个月前复查左枕部占位变大而要求手术治疗,2014年6月5日患者来本院就诊。既往无甲状腺疾病史,无外伤、手术史,家中无类似病史。


体格检查:T36.5℃,P80次/min,R20次/min,BP120/70mmHg(1mmHg=0.133kPa)。神志清楚,自动体位,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甲状腺未触及。心肺无异常,肝脾不大。双上肢肌力V级,双下肢肌力V级。双侧肋骨及脊柱散在压痛,双侧髋关节活动受限,双侧4字试验(+)。实验室检查:K+:2.72mmlol/L,Na+:137mmol/L,CI:106mmol/L,Ca:2.19mmol/L,P:0.42mmol/L,Mg:0.96mmlol/L。血PTH:63.34(参考值:10.0~69.0)pg/ml,降钙素原:0.196(参考值:0~0.05)ng/ml,骨碱性磷酸酶:270(参考值:<200)U/L,血常规、血气分析、肾功、本周蛋白、骨髓活检等无异常。


影像学检查:颅骨256CT三维成像:左侧枕叶见斑片状高密度影,大小约为3.8CM×2.2CM,周边见水肿低密度影,局部颅骨内板骨质部分密度减低(图a)。胸部X线检查:两侧胸廓对称,双肺未见确切异常征象,心影不大,双侧肋膈角锐利(图b)。


治疗:2014年6月9日在全麻、右侧卧位下开颅手术顺利切除左枕病变。术中所见:开颅后见直径3CM暗红肿瘤突破硬膜侵犯颅骨内板,硬膜外肿瘤血供丰富、出血多,附近硬膜血管增生,予电凝肿瘤周围硬膜血管阻断血供,见出血逐步明显减少。剪开硬膜翻向横窦方向,见右枕叶脑外病变约4CM×3CM×3CM,基底3CM×3CM位于枕部凸面硬膜上,枕叶明显受压凹陷。病变呈暗红色、质软、血供异常丰富,部分匍匐向横窦方向生长。


病理结果:海绵状血管瘤,伴局部大量骨样组织增生,术后患者全身疼痛较前有缓解。6月11日短暂抽搐后出现双髋部疼痛,骨盆X线片示:双侧股骨粗隆间骨折、左侧髂骨翼骨折,考虑病理性骨折,术前以及术后4、7、9、13d血生化指标检测结果显示血磷水平逐步上升,术后1个月时恢复正常。患者2014年7月3日转入本院骨科中心治疗,髋关节三维CT:双侧股骨粗隆间骨折、两侧耻骨上下支骨折、左侧髂骨翼骨折(图c)。于2014年7月7日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双侧股骨粗隆间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图d)。随诊12个月,症状无再发作。



诊断:低血磷性骨软化症,肿瘤性骨软化症,左枕部占位病变性质待查。


讨论


肿瘤性低磷性骨软化症(TIO)是一种由肿瘤引起肾脏排磷增加造成的获得性低磷性骨软化症,临床表现为肌无力、骨痛,严重者可出现骨骼畸形、病理性骨折、活动障碍、身高下降,显著影响生活质量。生化检查特点为低血磷、高尿磷,血碱性磷酸酶升高,1,25(OH)2D3降低或正常,甲状旁腺激素正常,血钙水平多在正常范围。它的相关肿瘤多起源于间叶组织良性肿瘤,常发生于四肢,其次为头颈颌面部。这些肿瘤既可附着于骨骼表面,又可位于软组织浅层,位置隐匿,生长缓慢,与一般低磷性骨软骨病临床症状相似,难以被发现,常导致长期误诊,多被误为Fanconi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甲状旁腺亢进症、重症肌无力等。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术前已经出现全身及髋部的多处疼痛,6月11日晨生化检查显示正常,抽搐之后,患者大腿根部肿胀、瘀斑、疼痛加重及活动受限,血压下降及血红蛋白计数明显降低,可明确为TIO所致病理性骨折。骨折诱因可能为自身在床上移动或抽搐时肌肉收缩的力量。


TIO是一种少见的副肿瘤综合征,1947年Mc-Cance首先对此病进行了描述,随后,1959年Prader等率先认识到肿瘤与这些症状之间的因果关系,然而其病理机制仍在探索当中,近年来发现,大多数TIO患者血磷水平降低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23)水平显著增高,当相关肿瘤合成过度,同时不能被内肽酶及时降解,可导致体内FGF-23积累,血浆FGF-23水平显著升高。随之,FGF-23可使肾近曲小管内Na-Pi共转运蛋白表达显著降低,可影响肾小管功能,从而减少肾对磷的重吸收,增加尿磷排出。而X-性连锁低磷血症性佝偻病则是由突变的内肽酶PHEX难以清除FGF-23所致。


在肿瘤切除之后低磷血症迅速得以纠正,表明FGF-23与肿瘤性低磷性骨软化症的病理生成密切相关,但目前国内尚无市场化的试剂来进行检测。引起Tio的肿瘤多为良性,且体积可能很小,不易被一般的影像学所发现,目前较为敏感的肿瘤定位方式为MRI,其次可用In-奥曲肽来扫描肿瘤病灶,磷性骨软化的肿瘤部位的发现具有非常重要价值。


TIO一经诊断,即应行手术摘除肿瘤。术后的血液生化和骨代谢紊乱一般迅速恢复正常。本病预后较好,但病程较长者可遗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和生长发育障碍。


由于本病较为罕见,大多数临床医生对其较为陌生,容易造成误诊、误治。此患者误诊长达4年。令人惊叹的是在长达4年的多次就诊中,患者一直被冠以“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骨质疏松症,低磷血症,颅内肿瘤”等疾病进行治疗,疗效不佳,临床医生却未认真分析血钙、磷等生化检查异常。本例患者入本院后,医院组织全院大会诊,使患者很快得到确诊,切除肿瘤后症状很快缓解。提示临床医师在遇到全身多处骨痛、多发骨折,影像学提示有骨或软组织肿瘤存在时,尤其对于低血磷者,应首先考虑TIO。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