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简述小儿遗传性慢性进行性肾炎的发病机制

2023.6.26

  遗传性慢性进行性肾炎是一种以血尿、进行性肾脏损害为主要表现的肾小球基底膜(basement membrane,BM)病,可伴有眼、耳等肾外表现。电镜下,基底膜表现为弥漫性厚薄不均,可有分层现象,此为特征性的病理改变。

  然而在发病机制方面,从Ⅳ型胶原编码基因上单个或多个碱基突变,直至BM上的相应病变,由于缺乏动态的、系统的研究,人们尚不清楚这其中的许多具体环节。目前正在开展有关的动物模型的建立和研究。

  早期肾脏体积正常或增大,病情进展后肾脏体积逐渐缩小。在光镜下肾小球正常或轻度上皮细胞增生及系膜基质增加。晚期系膜细胞增生,肾小球和肾小管基膜增厚,分层,包囊壁增厚并发展到肾小球硬化。肾小管细胞萎缩或伴部分扩张,可有蛋白管型间质可有灶性炎症细胞浸润,也可发展到纤维化。40%病例在皮髓质交界处的间质中有泡沫细胞浸润。此种泡沫细胞的胞浆含有中性脂肪、黏多糖、胆固醇及磷脂。电子显微镜检查典型者为肾小球及肾小管基膜变薄及不规则增厚。肾小球增厚的基膜伴致密层分裂,或重叠板层样改变,其间含有电子致密颗粒。近年来发现肾小球基底膜(GBM)有变薄、增厚及两者相间病变。变薄的GBM可达正常厚度的1/4,而增厚的GBM可达正常厚度的2~5倍,为节段性变薄与增厚的GBM并存。肾小球上皮部分足突可以融合或伴微绒毛形成。免疫荧光检查通常为阴性。偶尔也能见到某些免疫球蛋白如IgM、补体C3等在肾小球内轻度沉积;一般认为系对病变肾小球内的非特异性黏附,无致病意义。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