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中山大学最新文章揭示癌症表观遗传新机制

2014.5.16

  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美国华盛达大学Fred Hutchinson肿瘤中心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Differences in DNA Methylation Signatures Reveal Multiple Pathways of Progression from Adenoma to Colorectal Cancer”的文章,发现了腺瘤中DNA甲基化状态是控制肿瘤恶性分化的关键机制,这为肿瘤恶变提供了新思路。

  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Gastroenterology杂志上,文章的第一作者是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骆衍新博士,第一单位为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骆衍新博士主要从事胃肠道肿瘤的基础发病机制等方面的研究,也进行以手术为主导的临床综合治疗,去年入选中山大学“百人计划”。

  结肠癌指结肠黏膜上皮在环境或遗传等多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发生的恶性病变,是世界第三大癌症,虽然过去几十年来,结肠癌的治疗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其分子病理机制至今仍未被科学家清楚阐明。之前的研究认为,散发性结直肠癌主要由腺瘤发展而来。但最新研究提出,从正常结肠粘膜到腺瘤(息肉)再发展成为腺癌,一般需要经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而息肉作为良性病变在肠镜下即可切除,这可以有效地阻断恶性肿瘤的发生。

  研究人员分析检测了正常结肠粘膜、腺瘤、腺癌三种组织状态下的基因组DNA甲基化状态及关键基因突变,发现人体结肠DNA甲基化引起的“表观遗传学不稳定性”状态有可能是导致抑癌基因失活、癌基因激活的主要机制。

  这项研究发现了腺瘤中DNA甲基化状态是控制肿瘤恶性化分化的关键机制,这为肿瘤恶变提供了新思路。而且研究中发现的关键基因位点,有望成为预测肿瘤是否癌变的生物标记物,从而用以指导合理治疗方案及随访策略的制定。

  此外,今年早期的另外一项研究中,来自芝加哥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证实,可引起小肠和结肠出现慢性炎症,最终导致癌症的β-catenin激活会以一种持久且有害的方式改变免疫系统。

  研究人员发现在患有长期溃疡性结肠炎和结肠癌患者的T细胞中β-catenin水平增高,这表明β-catenin可能是结肠癌的罪魁祸首。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