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来自军事医学科学院仪器测试分析中心的报告

2008.5.23

      2008年3月23日,军事医学科学院仪器测试分析中心主任张学敏研究员带领的课题组在全球科技界权威学术杂志《自然—免疫学》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CUEDC2蛋白质通过招募PP1灭活IKK激酶》的文章,引起了科技界的关注。当笔者与文章的作者们交流的时候,他们始终在谈工作的团队———军事医学科学院仪器测试分析中心,是这个“设备精良、技术先进、人才济济、资源共享、创新发展”的集体,给他们提供了事业的平台,创造了在国际学术界崭露头角的机会。  

  美国科学院院士、加州大学教授MichaealKarin访问军事医学科学院仪器测试分析中心后,认为这个中心是一个科学仪器配套、技术特色突出、技术优势明显且运转高效的科学研究基地,主动提出要在免疫和肿瘤生物学等若干研究领域与该中心进行细胞信号转导的合作研究。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承载着加快中国军事医学研究步伐的光荣与梦想,军事医学科学院仪器测试分析中心走过了一段又一段不平凡的历程,如今,它已发展成为国内唯一的国家级生物医学分析中心,同时又是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之一。  

  迎着改革开放春风———应运而生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春风,开启了军事医学科学院紧闭的大门。  

  这一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这一年,中国的科技界迎来了历史性的新发展,注定要载入中国发展的史册;这一年,为了促进军事医学研究发展,加快军事医学研究步伐,赶超世界发达国家军事医学研究水平,军事医学科学院党委作出一个战略性的决策:整合科研资源,集中全院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实现科研资源共享;集中财力办大事,用有限的科研资金引进现代化的大型仪器设备,充分发挥大型仪器设备的作用;建设和发展带有共性的学科。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批准,以分析化学中的药物分析和生物医学中的形态分析为主的大型精密仪器专管共用的仪器测试分析中心在军事医学科学院正式挂牌。  

  中心组建之初,从全院各单位抽调所需的初中高级研究、工程、实验人员20多人,集中全院大型仪器设备,成立了质谱、核磁共振、光谱、色谱、元素分析、电镜等实验室。他们在人员和设备有限的情况下,提出了“面向科研优质服务”的口号。先后为军事医学、药物毒物、放射医学、高原医学、微生物学等科学研究及多种生物高技术产品的研制提供了大量准确的测试数据。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后,仪器测试分析中心随着改革的深入不断跃上新台阶。二十世纪末期,国内一批仪器测试中心难以为继。这个中心同样面临困境,他们没有退缩,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大力推行干部能上能下,科技人员能进能出,实验室能设能撤,奖金能高能低“四能机制”。同时,提出“精诚团结、精通技术、精益求精“三精”的要求。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整顿,中心的机制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踏着改革开放步伐———发展壮大  

  1994年8月经科技部(原国家科委)批准,以军事医学科学院仪器测试分析中心为基础,吸收军事医学科学院有关生物医学分析实验室,组建了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1995年1月,获得国家科技部科技成果检测鉴定国家级检测机构授权证书;1995年12月,获得国家技术监督局计量认证合格证书;2001年4月,通过“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评审和“国家计量认证”复审;2006年9月再次通过“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和“国家计量论证”的复审。  

  二十一世纪初,由于飞速发展的生命科学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为适应这一形势的变化并瞄准科学研究的前沿,军事医学科学院的决策者们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在国内率先引进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生物质谱系列以及自动化样品制备等全套高性能蛋白质组学研究设备,建立起了蛋白质组技术平台,通过几年的努力,已在科研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2003年非典疫情袭击了大半个中国,中心科技人员勇敢地站在了抗病毒前沿,配合研究所,发挥透射电镜的技术优势,最早拍摄到了SARS冠状病毒高清晰图像;发挥刚刚组建的蛋白质组技术平台优势,对数百个病毒样品进行了测定和分析,并开展了“病人血样SARS蛋白鉴定”研究,为抗击SARS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国际先进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纷纷入住仪器测试分析中心,2003年8月,总投资7000万元,总建筑面积近10000平方米的中心实验大楼通过验收。这幢按国际实验室标准设计建造的大楼,把军事医学科学院装扮得更加气势雄伟。质谱、核磁共振、电子显微镜、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元素分析、毒物药物分析、基因芯片等实验室成为这座大楼的主人。 

  2003年,质谱学领域新一代质谱仪———超高性能混合型串联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仪问世,引起了生命科学界的关注。为此,经国家科技部批准,由科技部、北京市和军事医学科学院共同出资引进了我国第一台“9.4T混合型四级杆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质谱仪,并建立的“北京质谱开放平台”于2004年7月在军事医学科学院挂牌。该中心拥有的质谱仪器群,相继为我国400多个单位在新药开发、生物反恐、毒物和环境污染分析、蛋白质组和代谢组分析等领域提供了高水平的分析测试,产生了较大的国际影响力。成为当前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仪器中心之一。依托于仪器测试分析中心的“北京质谱开放平台”和“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双双被纳入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重点项目建设。中心也是全国唯一被批准同时成为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和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的单位。  

  乘着改革开放东风———创新突破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的滞后和薄弱,已成为科技发展中的重要“瓶颈”。为此,军事医学科学院把建设一个技术先进、体系完备、共享高效的科学仪器中心提升到国家战略需求的高度。相继建立完善了以共享为核心的运行机制,并形成了全国性的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网络,发展了若干以重要功能为单元的技术平台。在中心的实验室,这里装备着高分辨磁质谱仪、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仪、气/质联用仪、超导核磁共振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等200余台国际先进科学仪器,在国内生物医学研究行业独领风骚。  

  任何具有创新思路的科研项目,离开最先进的仪器设备都可能落在别人后面。更重要的是,这种技术与条件保障绝非仅仅是高、精、尖大型分析仪器本身的硬件问题,而是技术、人才、智力等多方面综合因素的科研创新支撑。中心先后推出了“育人工程”、“聚才工程”,并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人才创新群体。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心不但吸引了多名留学回国博士为主要学术带头人的专业人才,还培养了一支善于将高新仪器的先进性能与军队、国家重大课题中难点问题相结合的分析测试队伍,形成了一支包括医学、生物学、分析化学、药学、环境、食品营养、生物安全、生物计算和工程等多学科博士学位人员为学科带头人的专业精通、素质可靠和搭配合理的人才队伍。同时,他们加大了对后备人才的培养力度,中心每年都有大量的研究生源前来报考,为军队和地方培养了百余名专业博士、硕士。在中心工作的10余名博士后,都在这里收获了丰硕的成果。 

  引进、培养、重用人才,不仅使仪器测试分析中心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而且为搏击科学发展大潮作好了充分准备。  

  科学孕育技术,技术催生科学。科学和技术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仪器测试中心在为先进的科学研究提供精准技术服务保障的同时,为了谋求发展和更好地为科研创新提供重要技术支撑,他们还结合自身特点开展了生命科学前沿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相继建立了生命科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结构生物学技术、功能基因组和蛋白质组技术、生物纳米技术、生物无机分析技术等技术平台。  

  今天,现代生命科学领域的突破和进展对最先进科研仪器条件的依赖越来越强烈,而高、精、尖大型分析仪器是发现新现象和新事物的先导,为此,中心先后引进了MALDI—TOF/TOF、HDMS、Zeiss新型光谱式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和MDLC多维液相,对Q-FT-ICR-MS成功升级为“双离子源”系统的同时,建立了“在线二维液相———质谱联用”,为国家的科技创新做出了突出贡献。  

  伴着改革开放乐章———扩大服务  

  从2005年开始,国内科研机构、企业、院校在仪器引进方面呈现爆炸式增长,为军事医学科学院仪器测试分析中心的测试服务带来了空前的挑战。中心以己之长、补人之短,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发挥技术优势,利用先进的设备,为一些单位和专家的科学研究解决了许多疑难问题。  

  一位素不相识的院士对一项研究课题的样本测试分析不太满意,几经周折慕名来到军事医学科学院仪器测试分析中心。中心人员经过认真研究,采用最合适的技术体系对院士带来的100多个样本,进行了300多项的分析,鉴定出蛋白质近2000个。这样的测试相当于一个仪器近半年的工作量,而中心人员却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圆满完成了测试,结果非常令人满意,院士既惊讶又高兴,先赞不绝口,并由此不仅与中心建立了常年的合作关系,而且逢人便说,无形中成了中心的形象代言人。某工厂突然发生塔板层聚集大量异物,清洗非常困难,产品质量无法得到保证,一直未找到原因,每天损失数百万元,心急如焚的厂长经人介绍连夜赶到北京求助,中心紧急为其进行了分析测试,当日便查明了原因,并为工作建立了多套正负离子质谱图,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类似这样的服务还有很多,每年到中心寻求科研合作的单位络绎不绝。  

  中心发挥着国家队的作用,发挥着技术平台的作用,发挥着技术与人才优势,面向全国、全军开展全方位的服务,先后推出了“全委托服务”、“承包服务”、“代理服务”、“团体服务”等一系列服务措施。仅去年,就有全国200余个单位或课题组来中心寻求服务,许多课题因为得到了中心的技术支撑而获得了国家或地方科技基金的资助。 

  军事医学科学院仪器测试分析中心要确保明日的辉煌,就必须面向世界。2005年,中心创建了我国第一个以蛋白质组学网为代表的生物信息系统,同时构建了以“电泳—质谱—蛋白质序列”为核心的数据库系统。自开通以来,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丹麦、日本、荷兰等国家的知名学者、专家登录访问中心技术平台,累计访问量已达到了60万人次。如今,这个中心已成为国际科学交流的舞台,国际蛋白质组研究的主要奠基人、日内瓦大学医学院院长DenisF.Hochstrasser教授等20多位国际著名科学家纷纷飞抵仪器测试分析中心,与中心开展了多项科研合作。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展望今后的发展,仪器测试分析中心主任张学敏研究员信心十足:“中心将继续坚持研究和发展生物医药学领域新技术、新方法及其应用的基本方向,不断追踪国际前沿领域技术动态,努力为国家、军队科技创新作出重要贡献,成为集‘测试、研究、培训、咨询、仲裁、成果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国内一流、国际认可’的生物医药分析中心。”  

  后记:今天,军事医学科学院仪器测试分析中心迎来自己30岁生日!  

  从1978年到2008年,多少往事成云烟。但对仪器测试分析中心来说,刚刚过去的30年,仍如同昨天!没有这30年的艰苦奋斗,中心就没有今天的骄人成绩:中心已成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级生物医学分析中心,拥有200余台国际先进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新建成的“北京质谱开放平台”成为当前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拥有的14个实验室,几乎涵盖了生物、医、药、环境等领域的大部分学科。  

  没有这30年的艰苦奋斗,中心就不会有今日的辉煌。中心先后建立了质谱技术、结构生物学技术、蛋白质组学技术、代谢组学技术、细胞生物学技术、药物毒物分析技术、环境和食品安全分析技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分析技术等平台,拥有的600兆超导核磁谱仪、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蛋白质序列分析仪、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电离飞行时间质谱等大型科学仪器参加了北京地区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先后为军内外分析测试各类样品达68万多个,涉及国家、军队各类课题数千个,测试服务已遍布全国近30个省市、自治区的数百家单位。  

  没有这30年艰苦奋斗,中心更不会有如此众多的科技成果:中心先后获得国家、地方、军队科技成果奖40余项,发表论文累计达1000余篇,出版各类科学专著10余部,10余项科技成果申请了国家专利,为国家、军队建设和人类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引进、消化、吸收、创新、推广”。这是军事医学科学院仪器测试分析中心在30年艰苦奋斗过程中形成的理念。如今,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他们正迈着自豪的步伐,向着辉煌的明天挺进!

 

相关前沿Lab:

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

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蛋白质组学技术平台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