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从2023年“双碳”工作看我国绿色转型进展

2024.1.05

  政策措施更有力 产业结构更优化

  ——从“双碳”工作看我国绿色转型进展

  近日,全新一代18兆瓦海上直驱风电机组在福建省福清市下线,这是目前已下线的全球单机容量最大、叶轮直径最大的海上直驱风电机组。该机组正源源不断地输出绿色能源,在年平均每秒10米的风速下,单台机组每年可输出7200万度,可满足4万户普通家庭1年的生活用电,相当于每年可节约标准煤2万余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5万余吨。

  云南,泸西、安宁等工业园区施工现场一派繁忙,园区绿色低碳发展跑出“加速度”;在山东,烟台海阳市以核电站为依托开创了核能供暖的新模式。

  越来越多的城市、园区、企业以“双碳”工作为引领,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步伐,优秀案例不断涌现,见证了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东北三省围绕资源优势加速布局清洁能源。由一座座陆地、海上风场,光伏和生物质电站提供的绿色电能,正在东北能源供给中扮演重要角色。图为在辽宁省彰武县冯家镇哈大冷村,村民经过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新华社记者 龙雷 摄

  “1+N”政策体系构建完成并持续落地

  2023年8月15日是我国首个全国生态日,在这个重要日子里,国家发展改革委表示,我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构建完成,并持续落地。其中,“1”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国务院出台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在“1+N”政策体系中发挥统领作用;“N”则包括能源、工业、交通运输等分领域分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以及科技支撑、能源保障、碳汇能力等保障方案。与此同时,各省(区、市)基于资源环境禀赋、产业布局、发展阶段等实际,制定本地区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了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任务目标。

  2023年以来,与“双碳”相关的政策制度体系陆续完善,“双碳”工作基础能力显著增强。

  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的意见》。该意见提出了有计划、分步骤推动制度转变的工作安排和实施路径,将为加快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助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政策支持。

  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科技部等九部门印发《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实施方案》。“实施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布局一批技术水平领先、减排效果突出、示范效应明显、减污降碳协同的示范项目,不仅有利于先进适用技术应用推广,也有利于完善支持绿色低碳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商业模式和政策环境,是促进形成绿色低碳产业竞争优势的关键举措。”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聚焦源头减碳、过程降碳、末端固碳三大重点方向,布局一批技术水平领先、减排效果突出、减污降碳协同、示范效应明显的项目,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绿色动能。

  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印发《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推动建立符合国情实际的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发挥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对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的促进作用,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支撑。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建立将有利于推动产业升级,助力企业节能降碳。业内专家认为,该意见提出了优化产品设计、提高生产过程的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废弃物排放等具体措施,这将促使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绿色生产力度。同时,通过对产品碳足迹的核算和公示,有利于消费者了解产品的环保性能,从而引导市场需求向绿色方向转变。

  就在不久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了首批碳达峰试点名单,包括25个碳达峰试点城市和10个碳达峰试点园区。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副司长赵鹏高表示:“开展碳达峰试点城市和园区建设,将有效激发城市和园区主动性和创造性,围绕绿色低碳转型开展探索,为全国提供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在这样的政策体系支撑下,“双碳”引擎动力十足,驱动我国在绿色低碳转型道路上砥砺前行。

  图为大连庄河海上风电项目。目前,大连庄河已建成海上风电项目4个,装机容量105万千瓦。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稳步推进

  戈壁滩上,千万千瓦风电光伏基地绵延数百平方公里,源源不断的绿电通过电网点亮千家万户;光伏海下,畜牧、农业、治沙,正孕育着无限生机;大江之上,跨越1800多公里的梯级水电走廊,1滴水发6次电,防洪、水资源利用、生态保护一肩挑。

  2023年,“综合智慧零碳电厂”在全国多地建成,这种电厂无厂房、不烧煤,优先消纳“风、光、水”等产生的“绿电”,它把来自工厂、商场甚至居民家的零散电力负荷聚合起来,通过智慧调控,对外等效形成一个与电网友好互动的“智慧电厂”,实现真正的零碳。

  在“双碳”进程中,能源作为碳排放量最大的领域,其绿色低碳转型被视为关键。在出席COP28期间,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表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走上全面绿色转型轨道,风、光、水、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均居世界第一,已成为风电光伏设备和动力电池主要供应国,推动了全球可再生能源部署成本大幅下降,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获得清洁、可靠、用得起的能源。

  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在接受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双碳’目标下,能源领域的绿色低碳转型不仅是环境需求,更是经济发展的必然。”

  自“双碳”目标确定以来,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稳步推进。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立足富煤贫油少气的基本国情,我国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系统推进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着力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累计完成煤电机组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超过5.2亿千瓦,发挥兜底保障和对新能源发展的支撑调节作用。大力发展新能源,截至2023年10月底,风电光伏装机容量达到9.4亿千瓦,可再生能源装机突破14亿千瓦,历史性超过煤电装机。

  2023年,绿色能源在整体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不断提升:一方面,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迅速,风电、太阳能等发电能力显著提升。同时,智能电网的建设也在加快,能够更好地整合可再生能源,提高利用效率。另一方面,煤炭等化石能源的利用在向清洁化方向发展。

  中国电力建设企业协会近期发布的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清洁能源建设景气指数(CEPI)显示:2023年第三季度清洁能源新增发电装机容量6353万千瓦,占全国新增发电装机容量的74.42%,同比增长84.09%,2023年前三季度清洁能源新增发电装机容量已超去年全年水平。2023年第三季度清洁能源投资完成额1926亿元,同比增长26.63%,环比增长9.37%。清洁能源建设投资增量对全国GDP增量的贡献指标同比和环比均保持上涨。

  在未来的发展中,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是继续加快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同时推动化石能源的清洁化利用,并加强能源系统的智能化整合。展望未来,朱克力认为,应加大力度推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实现能源体系的深度变革。同时,应进一步深化能源价格改革,使清洁能源在经济上更具竞争力,从而加快能源结构优化并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

  博鳌亚洲论坛2023年年会于3月28日至31日在海南博鳌举行。本届论坛年会突出“双碳”理念,重点关注绿色发展与能源议题,在新能源生产和规模化应用、新能源汽车、绿色供应链以及储能技术等方面推行系列举措,践行“双碳”理念。图为中国能建参展人员介绍“新能源 新基建 新产业:绿色动能 向新而行”展台。新华社记者 杨冠宇 摄

  技术创新推动行业高速发展

  得益于全球对绿色能源的巨大需求和“双碳”目标的实现,相关产业迎来了“换道超车”的机遇,一些行业通过技术创新的持续优化升级迎来高速发展。其中,“新三样”表现亮眼。2023年上半年,以太阳能电池、锂电池、电动载人汽车为代表的“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增长61.6%,正在成为外贸增长新动能。这些具有低碳、绿色、创新基因的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符合当前国际市场的发展趋势和需求,依托产业链配套齐全、基础设施完善和市场规模大等综合竞争优势,成为我国出口产品中的新标杆。

  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刘春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多年耕耘与布局终于结出了硕果。”以新能源汽车为例,我国早于2001年就已经有了相关的产业发展规划,虽然多年来不断调整,过程坎坷,但守得云开见月明,终于在新能源车全球竞争中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在刘春生看来,“新三样”的崛起彰显了我国产业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提升,以及产品质量水平的提高。

  未来“新三样”的发展,还面临着技术创新、竞争压力、政策支持、市场需求、资源供给等方面的挑战。

  以新能源汽车为例,朱克力直言:“市场的蓬勃发展是技术、市场与政策等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尤其得益于政策扶持和市场需求。这种政策干预有效解决了市场初期新能源汽车供需双不足的问题。但随之而来的充电设施不足、电池回收难题等,又暴露出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对此,除了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外,更需要引入社会资本,通过市场手段解决这些瓶颈问题,使新能源汽车产业走向可持续的发展路径。未来,新能源汽车将在智能化、网联化等方面取得技术突破,氢能汽车也将在核心技术方面不断创新并逐步进入市场,形成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加快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在“双碳”目标的驱动下,以“新三样”作为代表的制造业正在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随着“新三样”在技术方面的不断创新和突破,我国在探索“双碳”目标引领绿色低碳转型方面的实践也将更加丰富和多元。

  近日,河北省唐山市海港经济开发区管带机廊道项目竣工,投入试运行。据介绍,该项目总投资10.96亿元,廊道长8公里,通过三条管状带式输送机为临港企业从码头堆场运输矿石、煤炭等大宗物料,年输送能力达3900万吨,将有效缓解汽车运输造成的交通阻塞,减轻空气污染,促进区域经济绿色发展。图为车辆从唐山海港经济开发区管带机廊道旁边的公路上通过。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构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赵鹏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虽然国内“双碳”工作仍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持续落实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稳步推进“碳达峰十大行动”,就一定能够顺利实现碳达峰目标。

  展望2024年,未来如何构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格局这一议题备受关注。近期召开的一系列会议也对相关工作作出具体部署,为今后的“双碳”工作指明了方向。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打造绿色低碳发展高地。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落实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高效利用,提高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

  前不久召开的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明确,进一步加强综合统筹和综合平衡,推动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等取得新成效。强化粮食、能源资源、产业链供应链、数据等领域安全保障。在高质量发展中增进民生福祉,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高效利用,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做好能耗双控工作,加快推动节能改造,扩大可再生能源消费,推动能耗“双控”逐步向碳排放“双控”转变。

  2023年全国节能环保工作推进现场会暨全国发展改革环资工作会议要求,持续抓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切实履行“双碳”有关协调职责,完善标准体系,扎实推进试点示范建设。更大力度推进节能工作,开展能效提升专项行动,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上马。推进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推动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抓好粮食节约减损。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塑料污染和过度包装治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国际合作,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绿色低碳、能效、循环经济等领域务实合作。

  朱克力认为,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绿色低碳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下一步,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绿色技术创新,提高能源利用率和降低碳排放,加快推动能源转型,支持绿色产业发展,鼓励企业开发绿色产品和提供绿色服务,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可持续发展……针对“双碳”目标如何引领绿色转型,刘春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上述建议。与此同时他也提到,要加强与国际社会在低碳绿色发展方面的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