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氮气吸脱附曲线类型

2021.5.19

吸附等温线的类型:

基础知识版块之氮气吸脱附曲线

I 型等温线在较低的相对压力下吸附量迅速上升,达到一定相对压力后吸附出现饱和值,似于 Langmuir 型吸附等温线。一般,I  型等温线往往反映的是微孔吸附剂(如分子筛、微孔活性炭)上的微孔填充现象,饱和吸附值等于微孔的填充体积。

II 型等温线反映非孔性或者大孔吸附剂上典型的物理吸附过程,这是 BET公式(公式将在下一期文章详述)最常说明的对象。由于吸附质于表面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在较低的相对压力下吸附量迅速上升,曲线上凸。等温线拐点通常出现于单层吸附附近,随着相对压力的继续增加,多层吸附逐步形成,当达到饱和蒸汽压时,吸附层无穷多,将导致试验难以测定准确的极限平衡吸附值。

III  型等温线十分少见。等温线下凹,且没有拐点。吸附气体量随组分分压增加而上升。曲线下凹是因为吸附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比吸附质于吸附剂之间的强,第一层的吸附热比吸附质的液化热小,致使吸附初期吸附质较难于吸附,在随吸附过程的进行,吸附出现自加速现象,吸附层数也不受限制。BET 公式  C 值小于 2 时,可以描述 III 型等温线。

IV  型等温线与 II  型等温线类似,但曲线后一段再次凸起,且中间段可能出现吸附回滞环,其对应的是多孔吸附剂出现毛细凝聚的体系。在中等的相对压力,由于毛细凝聚的发生 IV  型等温线较 II  型等温线上升得更快。中孔毛细凝聚填满后,如果吸附剂还有大孔径的孔或者吸附质分子相互作用强,可能继续吸附形成多分子层,吸附等温线继续上升。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毛细凝聚结束后,出现一吸附终止平台,并不发生进一步的多分子层吸附。

V  型等温线与 III  型等温线类似,但达到饱和蒸汽压时吸附层数有限,吸附量趋于一极限值。同时由于毛细凝聚的发生,在中等的相对压力等温线上升较快,并会伴有回滞环。

VI  型等温线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等温线,反映的是无孔均匀固体表面多层吸附的结果(如洁净的金属或石墨表面)。实际固体表面大都是不均匀的,因此很难遇到这种情况。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