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星系形成与演化研究取得系列进展

2015.12.25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康熙,博士生王亮所在的中徳马普青年伙伴小组和德国马普天文所Andrea Maccio’率领的团组在星系形成的流体数值模拟研究方面取得新成果,系列文章(7篇论文)相继被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刊》(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MNRAS)接受和发表。

  该系列模拟名为NIHAO(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f a Hundred Astrophysical Objects, 中文“你好”),研究了上百个中等质量的星系形成过程。模拟采取了暗物质+气体的方式,详细研究了这批星系从宇宙诞生到今天的形成和演化过程,模型中包括了星系形成的关键物理过程:暗物质结构形成、气体加热与冷却、恒星形成、大质量恒星的星风和辐射反馈、超新星爆炸能量反馈、恒星系统演化、金属分布等。与国际上其他类似研究比较,NIHAO星系的样本数目和分辨率都居国际前列。NIHAO星系的形态和其他主要性质与观测符合得非常好,见下图。

  该项研究系列科学成果为:1)大质量恒星的能量反馈能有效降低中小质量暗物质晕内的恒星形成效率。2)星系中央的暗物质密度轮廓与恒星物质所占比率密切相关。3)星系形成过程将暗物质晕内部的形状变得更对称。4)暗晕内部的膨胀能够很好解释银河系卫星星系的Too-big-to-Fail问题。

  关于NIHAO研究的更多细节可以查看系列文章(arXiv: 1503.04818,1503.04814,1506.08785,1507.03590,1512.00453 or ADS)。

83517_201512251209511.jpg

20个NIHAO模拟星系的图像。左图:正面(face-on)星系形状。右图:侧面(edge-on)星系形状。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