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遏制食品谣言 需要社会集体说“不”

2017.3.03

  近日,一条广为传播的“塑料紫菜”谣言视频再次引发了广大消费者心生忧恐。

  2月27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毕井泉局长指出,对于近期在网上传播的“塑料紫菜”等食品谣言,要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严厉打击。同时提醒广大消费者增强对谣言消息的判断意识,不要盲目传播。(2月28日《法制日报》)

  又是食品谣言。从谣言传播、到专家和技术机构研判、再到监管部门郑重辟谣,“塑料紫菜”的谣言总算是寿终正寝了。但谣言不会就此销声匿迹,因为不定哪天,谣言的始作俑者们又会悄然炮制出另一则食品安全的“危言耸听”。食品谣言总是用关乎千家百户的“问题”,以消费者真假难辨的内容,借助一惊一乍制造“爆点”,已严重影响食品安全的舆论环境,成为一个不容小视的社会“痛点”。

  遏制谣言,需要集政府、企业、媒体、专家、消费者等多方合力而治,面对谣言,尤其需要社会集体说“不”!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物质充裕的时代,公众已从发愁吃饱问题转之以追求吃得安全健康。但近年相继曝光的“三聚氰胺奶粉”“苏丹红鸭蛋”“工业明胶”“地沟油”等典型食品安全事件,毋容置疑地加重了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而互联网的发展,微信、论坛、贴吧等社交媒体平台更是为“谣言满天飞”孕育了高速传播的温床。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2016年各类网络谣言中食品安全谣言占比达45%,位居第一位。

  面对网络食品安全信息,“宁信其有不信其无”成为诸多公众普遍心态。然而,食品谣言惶惑人心,打击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心;伤害企业,严重破坏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干扰食品安全的正常监管,折损政府公信力,可谓贻害无穷。

  俗话说,“造谣动动嘴、辟谣跑断腿”。历年来,政府虽然不断加大了对食品谣言的治理力度,但“消防救火”的程式,效果确乎不尽人意。食品安全关乎千家万户,治理食品谣言,尤其需要政府、企业、专家学者、消费者、媒体统一频道、同频共振,多管齐下、多渠道形成合力。

  一方面亟待完善网络法治环境,对每一起网络谣言的来龙去脉监管部门要一查到底,严以法律追究,让编造和散布谣言者承担法律责任,用法律的震慑从源头上斩断谣言滋生的土壤。另一方面务必规范媒体宣传报道,对食品安全问题报道严格审批、追责制度,力求客观公正科学准确,不为谣言的传播推波助澜。再一方面需要强化科学知识普及,专家学者和企业要主动走在科普一线,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正确的知识,及时让谣言在真相面前无处遁形;消费者要学习理性思考问题,面对食品谣言,冷静观察、主动核实求真,多一点自我判断,少一些不经分辨地盲目转发传播,让谣言止于智者。

  食品谣言作为一种社会风险,不可能一朝之间便彻底消除。治理顽疾,需要社会大众集体说“不”,更需要具体有形的治理举措跑在谣言前面。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