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访袁隆平:超级稻究竟是不是转基因

2011.10.17

  湖南省长沙市国家杂交水稻中心大院内,几位科研人员在采集水稻光合作用的数据。

  猝不及防——“老实说,攻关900公斤的消息,本不想这么快报出来。”

  袁隆平秘书辛业芸向记者坦言,实在是“关注度超过了我们的想象”:离农业部验收还有3天,有媒体播出将冲刺900公斤,各地记者接踵而至,辛业芸压力很大。她担心的是,万一没成功,怎么办?

  不慌不忙,袁隆平实地看了看,给辛业芸算了一笔账,“小辛,我先说服你噢,我给你三种算法,哪一种都能过900公斤。”他当着辛业芸的面,把三种算法都演算了一遍,辛业芸如释重负。

  有人出于担心,建议把“900公斤验收”改称“高产验收”以避免突出这个“硬指标”,袁隆平大为光火:“我就是要搞900公斤验收!”最终,农业部经过严格的测产验收规程后,测得18块试验田共107.9亩“Y两优2号”平均亩产达 926.6公斤。袁隆平在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来临之前,实现了大面积亩产900公斤这个世界杂交水稻史前无古人的高峰。

  但质疑始终没有消停:关于转基因、关于“公开信”、关于化肥、关于农药……尤其,在这次900公斤消息之后。

  能否有一个机会,记者悉数直接问,袁老本人直接答?苦候三日,在临上飞机前两小时,记者终于与刚刚回来的袁隆平面对面。

  一问:超级稻究竟是不是转基因?

  新闻视点:袁老您好,说到超级稻,最近大家对这个转基因的问题比较关心……

  袁隆平(一听就大笑,截口道):哈哈,又是转基因!

  新闻视点:呵呵,我总结您之前有说到一些,似乎主要是两点。一是这次900公斤的这个品种,绝对不是所谓“转基因品种”(袁隆平边听边说“对,对”)。二是对转基因也应该认真研究,不能片面。是不是这个意思?

  袁隆平:好,好……我们说消灭病虫害,最好的办法就是培育抗病虫害的品种、少打农药,而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转基因种子(笑)。2007年,我考察过一个抗病虫害的转基因品种,效果就很好。可是人有一个心理呀——抗病虫害的基因,人吃了有没有问题呢?再加上,比如现在有个杀虫作用很好的Bt基因,翻译却叫做“毒蛋白基因”,我的天呐,“毒蛋白”啊,老百姓听了都觉得这“毒蛋白”怎么吃哦。再说现在用小白鼠做实验没有发现问题,但人是人啦,小白鼠是小白鼠啦。所以,还是会对“抗病抗虫的转基因农作物能不能吃”存有疑问。这个完全可以理解。

  新闻视点:那么抗虫抗病的转基因大米,到底能不能吃?

  袁隆平:单从过去的实验来看,没什么问题。但不是要人来做实验吗?我愿意为科学献身,我来吃那个抗虫的转基因大米,来证明没有问题。我也号召年轻人来吃。利用生物技术开展农作物育种是农业科技的发展方向。必须加强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转基因也不能一概而论。有的转基因是为了提高产量。比如水稻属于碳3植物,玉米属于碳4植物,而碳4植物光合效率要比碳3植物高30%—35%,所以我们正在研究把玉米这种高光效植物的碳4基因,转到属于碳3植物的水稻上。这也是转基因。这有什么问题呢?玉米也是可以吃的嘛。所以说不能一概而论。(袁隆平学生、育种专家邓启云补充:培养抗病虫害的转基因品种,就是通过实验室的遗传操作手段,将一些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如Bt基因,整合到农作物的基因组中;而目前的杂交水稻品种,都是通过自然杂交来改良品种,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二问:超级稻用肥料农药究竟怎么看?

  新闻视点:这次攻关900公斤成功,肥料起了很大作用吗?

  袁隆平:去年没用超级肥,是870多公斤。今年用了超级肥,一下提高了四五十公斤。超级肥有纳米技术在里面,肥料利用率高一些,一般的如氮肥利用率只有30%,超级肥可达50%左右,关键是在这里。

  新闻视点:有人质疑杂交水稻使用大量农药、肥料,破坏土壤,与发展绿色食品怎么权衡?

  袁隆平:说有机食品就应该是不施化肥的,这比较片面,应该是有机跟化肥结合起来。化肥是人类19世纪的一大突破。没有氮磷钾,光靠农家肥,产量是上不去的。至于农药,水稻是病虫最多的一种植物,目前还没有别的办法,只有打药。哎呀,那个虫好厉害啊,三天,水稻一下就枯了。前两年啊,你们上海落下来那个飞虱啊,有几吨,那个繁殖快得不得了。你怎么办哩?暂时还没有抗这类虫灾的品种,不打药,就没有收成了,只能说尽量少打药,而且多半打的是低毒、无毒的农药。现在尽量在研发一些抗虫的品种,这可能是最有效的办法。

  三问:超级稻的口感究竟差不差?

  新闻视点:很多人说,超级稻产量高,但口感不好,是不是这样?

  袁隆平:我们现在这个“Y两优2号”,口感好得不得了咧!我这里有那个种植户王化永拿来的大米。(袁隆平迅速站起身,跑出房间,叫秘书拿来大米。)小陈,你给大家每人分两斤米,回去煮煮尝尝。这可是国家二级优质米。你们回去吃吃就知道了,放水是1:1或者1:1.1,这是普通打米机打的,没有抛过光的,所以没有外面精加工后的大米好看。(记者看到,这个大米没有白粒,透明度高,呈长条形,形状如泰国香米。回沪后,记者试煮品尝,口感偏软、较糯。)

  新闻视点:上海人习惯吃粳米,什么时候能尝到您的这个杂交稻米?

  袁隆平:新品种的推广首先要通过省里品种联会审定才可以推广,“Y两优2号”现在已经通过湖南省级的审定,下一步是通过国家的审定,之后就可以向全国推广。我估计,今年我们生产种子“Y两优2号”大概明年种植面积可以达到50万亩吧。

  四问:超级稻产量究竟有没有尽头?

  新闻视点:您的“禾下乘凉梦”真能实现吗?为什么攻关目标似乎无穷无尽?

  袁隆平:水稻产量有好大的潜力。根据光能来算,如果按长沙气象记录,一季稻的产量可以是 1500公斤呢。(邓启云补充:水稻分几种,籼稻、粳稻和爪洼稻。以前杂交主要是品种间杂交,即粳稻与粳稻杂交,籼稻和籼稻杂交。现在采用亚种间杂交,比如说粳亚种和籼亚种杂交,分类上比较远,所以有强大的杂交优势。目前还只是亚种间杂交的初级阶段,都可以达到800公斤、900公斤,那以后的产量自然更不可估量了。)

  新闻视点:攻关900公斤成功,什么最重要?

  袁隆平:超级稻高产主要有三点——良种、良法和良田,三良必须配套。良法是手段,良田是基础,就像我们砌房子,地基要好。这次攻关呢,品种是核心,农业部承认的是良种,因为我们这个第三期杂交稻攻关是以种为先。

  新闻视点:其它的种子是否也有可能达到900公斤?

  袁隆平:如果与良法、良田配套了,也可以高产。比如在云南,一般的品种都能在那里搞 1000多公斤,因为那边条件特殊:低纬度、高海拔,昼夜温差大,水稻呼吸交换少,容易灌浆,籽粒饱满一些,在我们平原地区1000粒一般是25克、26 克,在他们那里能达到28克、29克,1000粒就能重3克,几千万粒就能重好多咧!再一个是生长期特别长,在我们湖南这里是一百三四十天,在那里生产期是一百六七十天,生长期长的话,积累的干物质就多。那边病虫害也比较少,怪得很哪。

  新闻视点:但一般没这个条件。如果全国推广,产量能达多少?

  袁隆平:相比示范田,大面积推广大概打个八折或七五折。

  新闻视点:在世界上的推广情况如何?

  袁隆平:去年我们的杂交水稻在全世界的耕种数已有5000多万亩了,今年大概可到 6000多万亩(目前世界耕地面积约246亿亩),主要在印度、越南、菲律宾、孟加拉国,还有美国。美国去年有600万亩杂交水稻,占它全国1800万亩耕地的1/3,去年给了我们350万美元的分成费,今年大约400万美元。可惜美金贬了值(笑),算起来还是差不多。

  五问:农民收入与农产品涨价如何平衡?

  新闻视点:您在上海也有试验田基地吗?

  袁隆平:我们在松江区种示范超级稻,产量还不少咧,平均有710公斤吧。说起上海,我那个“种三产四”工程,就是在上海得到的启发。2007年,我去上海,和松江区区长吃饭,我问他,你们这里水田产量一般是多少,他说大概550公斤不错了。我就想,正好呀,我的超级稻710公斤,如果是三亩田乘以3,就和550公斤种四亩田乘以4差不多。

  新闻视点:这个“种三产四”工程有什么意义?

  袁隆平:种三亩地超级稻,达到普通稻四亩地的产量,这样就可节省出来一亩地让农民种经济作物,提高经济效益,进一步解决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节约土地资源。在全国很多低产区,超级稻“种三产四”已经实现;而在高产区,我们开展“三分地养活一个人”,甚至“两分地养活一个人”的粮食高产工程。

  新闻视点:您常常提出要改善农民的收入,但农产品价格上涨又是CPI增长的一个主要原因,这个矛盾如何平衡?

  袁隆平:粮食是百价之基,粮食一涨,其他都要涨。但粮食不涨价,农民种粮的效益就不高。我有这么一个建议:现在惠农补贴以田亩为单位,种也补,荒也补,产量高低都一样,我建议以产量为基准,政府以较高价格收购,再平价供应市场。既能控制粮价,又提高农民积极性。有人说这样农民会投机倒把,把粮食全卖给国家,自己再去买粮食。我觉得他只会买大米,不会买稻谷的。市场上供应的不是稻谷,他投机不了。现在最低保护价还是一块一1斤稻谷,1000斤才千把块钱,他投资了好多肥料、良种,没有钱赚(叹气)。国家近年来连续提高粮食最低保护价格,这是好事,现在国家也有这个实力来补。如果农民不种粮,国家没粮食就麻烦了。帮我呼吁一下!

  采访前一再听说过这个“好玩的老头儿”的各种评价,但亲眼见到时还是忍不住对眼前这位精神抖擞的老人吃了一惊——真的很难和81岁联想在一起。听力好,思维敏捷,面对质疑也毫不生气,不厌烦。偶有停顿,眼睛瞪着空中,头脑却是在飞速运转,力求用最准确的数字给出答案。

  但记者心中更深的感慨是:700公斤的目标花了4年,800公斤花了4年,而900公斤,花了7年;现在,他又提出下一个目标:1000公斤!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