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专家探讨:“破四唯”后,第五轮学科评估会有哪些变化?

2020.8.18

   2020年,国内高校将迎来两场“大考”:一是完成“双一流”验收工作,二是迎接第五轮全国学科评估。

  第四轮学科评估于2016年进行,共有513个单位的7449个学科参评。值得关注的是,2018年,科技部、教育部等5部门联合发出通知,开展清理“四唯”专项行动。

  在“破四唯”的背景之下,第五轮学科评估会有哪些变化?近日,两位科学网博主对此进行了探讨。


  “破四唯”背景下的学科评估审视

  作者 | 王澄海

  大学教育强调的是特色和差异化。对于同一学科和同一专业,各个学校应该办出特色。这应该是大学教育的一个基本理念,也应是大学生存的基本前提,是促进学科发展的基本要求。

  作为评估,首先必须明白的是,所有的评估是对学科发展的后评估,应该对各大学、学科发展,乃至科学发展有所贡献。这是评估的真谛所在。

  学科评估不应该是导向性的,即不应该是前置评估。因为评估机构并不具备专业领域发展方向的专业准备和判断能力,将评估前置会强化行政化干涉,容易产生硬指标的考核,从而导致对复杂的学术评价简单化。

  基于上述部分原因,国际上的学科评估都为第三方评价,评价结果的认同程度和范围也不尽一样。学科评估并不会对学术发展造成影响,但对于学校的发展起到参考作用。

  遗憾的是,我国前几次的学科评估对评估结果缺少学术审美性评价,即很少对学科评估的效果进行评估。

  学科评估实际上是对国家教育政策和行政指令的简单量化,导致了高校从事科学研究的功利性,科研的目的并没有很好地聚焦国家需求、科学问题、关键技术,而是冲着表现度和量化度而做。

  当发现这些简单的量化指标与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不适应时,并不具备学术评价能力和对学科不理解的所谓“专业”评价机构不知所措,下一轮的学科评估便不知道如何设计了。

  问题很简单,学术评价本身就是一个难题,没有一个很好的破解办法。这也是导致学术不端、科研机构权力审美代替学术评价的先天缺陷。

  作为学科评价机构,它们只是简单地将行政指令按照自己的理解,设计成普通公众喜闻乐见的指标,结果把复杂的、困难的、严肃的学术评价工作变成了一场管理者的狂欢——这样管理变得简单了——资金分配——招生——人员配备等一系列的工作都变得简单、有根据了。

  一个例子是,大学课堂本来应该使用的是参考教材,而非统一教材。但是我们做了“规划教材”,变相指定教材,因为学科评估的一个指标是编写了多少“规划教材”,而“规划教材”5年才评一次,赶不上就要少分。

  另外一个缺陷是,否认了文化多元化之美。本来,科技是承载在文化之上的。各地,尤其南北方文化存在差异,这也是有利于各校人才培养多样化的好事,实际结果却是一把尺子度量不同地域和学校的同一专业——这对管理人员来说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但对学科发展是灾难性的。

  目前科研的另一困境是,无人潜心去做一件事,不问是否解决了科学问题,只是看一些指标和表现度。奖项过多、人才项目过滥,似乎离开人才项目就不知道资金往哪里投。

  同时,科技项目的设计和评审也是大同行,由于并不掌握每个方向的发展态势,加上学术评价总是拿现有知识评价没有出现过的新知识,专家的选定过分强调回避,导致人才项目和科技项目过度包装。

  目前一些领域内的表明,我们的科研走入了困境,或者说进入了歧路。这个从第四次学科评估就可以清楚看到其弊端。

  一些学科虽然为国家急需,但不能发SCI;一些小学科从事的人员就少,肯定进不了高引;一些交叉的期刊,引用率高,但学术价值较小等等。

  作为主管部门的学术评价更是不可取。一次导向错误,下届评估推倒重来,高校急急忙忙跟着跑,重新准备原来没有的。不管管理者或者基层教师,肯定是疲于奔命。长此以往,也将造假、说假、制假的风气变成习俗,学术不端变得更为隐蔽和普遍。

  破“四唯”背景下学科评估建议

  作者 | 彭渤

  目前,学科评估都是在指标体系下进行,学科建设也是在指标体系下展开。这种局面与真正的世界“双一流大学”建设是有一定差距的。

  因此,完善学科评估,增进学科建设,促进“双一流大学”的建设和发展,是值得大家关注和重视的问题。这里就此作初浅探讨。

  1. 淡化指标体系。

  “一流大学”的建设不能局限于做填空题。即使是一套合格的考试题,也不能仅仅是由填空题组成。这样浅显的道理无需过多解释。

  然而,大家都知道,在指标体系指挥下的学科评估,已经把学科建设和“一流大学”建设演变成了做“填空题”。这于真正的“一流大学”建设并无益处。

  其最明显的不足就是让基层一线教师频于应付、苦于应对。因此,学科评估的指标体系需要淡化。即学科评估和学科建设除了做“填空题”,还应该有“分析题”“论述题”等其他多种形式的考题。

  2. 发挥专家作用。

  淡化了指标体系,就要发挥专家的作用来开展学科评估。

  首先,要选择视野开阔、业务精湛,思维活跃、反应迅速,学术建树高、影响力大,为人公正、严于律己的专家,来执行具体的学科评估任务。

  其次,要不拘泥于以往的指标体系,给专家以充分的权力、自由、时间和信任来开展评估工作。

  第三,发挥专家和专家组的主动作用,改变学校和学科为应对评估的被动局面。减轻一线教师的压力和负担。

  第四,要重视专家组的建设,发挥专家组的作用。评估的结论由专家组综合组员的意见会同有关管理部门给出。

  3. 优化学科评估程序。

  学科评估可以分网上评估和现场评判两个阶段进行。

  网上评估是专家通过各种网络体系,对所评学科在人文、规模、特色、学术、科研、业绩、发展前景等各个方面进行初步的了解和把握。

  除通过所在学校的相关网站、学科建设网站进行确实的了解和判断外,还根据专家的自身判断,按照专家的意见,由相关信息情报检索部门,利用各种检索工具,对相关学科建设的实质性内容进行检索分析。

  现场评判可分现场考察和现场答辩两种形式或者两个评估阶段进行。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不明确具体的现场评判时间,任由专家确定具体现场考察和现场答辩或谈话时间。

  不需要举行与评估关系并不密切的各种大会小会,而是自然地、无需兴师动众地展开评估和评判,以免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和科研活动。

  评估评判的等级确定由专家和专家组根据学科的建设特色、成绩、进步情况、贡献、影响、未来发展前景等方面的成绩,会同有关方面进行分析确定。

  4. 评估结论应直接与经费支持挂钩。

  目前我国大学建设的经费总体相对紧张。因此,经费支持应体现激励作用。学科评估的结论应与学科建设的经费支持直接挂钩。以通过经费支持这个杠杆来促进和推动学科建设和发展。

  学科评估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促进一流大学建设。因此,学科评估的方式、内容等都应以这个目的为出发点。学科建设和学科评估需要常态化,而不应是“战时”状态下进行。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