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王绶琯:我的科普之愿

2021.1.29

我国著名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绶琯先生近年来一直致力于青少年的科普工作,由他倡议发起,并得到60余位科学家支持的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在成功开展了“科研实践”活动之后,又将在今年推出一项面向更低年龄段青少年的“校园科普”活动。近日,王绶琯先生撰文详述了“校园科普”活动的设想与计划,“提髙广大初中学生的基本科学素质”是这位老科学家的首要愿望。

回顾2005年,对院士评选“世界科技十大进展”和“中国科技十大进展”投过票之后,就浮出了这一年里挂在自己心头的几件事,可以归之为“科普之愿”。这些“愿”,都是些“初积小流”、梦望有朝一日能够“成江海”的事。有些远!(不过自从投身科学工作以来,很多研究课题也就是这样“愿着”、“做着”过来的。)这一年里和前年一样,居所愿之首的仍是“提髙广大初中学生的基本科学素质”。因为这是提髙全民科学素质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因此不计粗糙,在这里提出来请求指教和讨论。

当前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欠缺已经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一大阻力。在排除这一阻力的挑战中,科普承担着一部分主力攻坚。

攻坚必须对准要害。髙小、初中年龄段的可塑性大、探究欲强,是素质培育的要害时期。而设在这一时期的科普活动可以和义务教育结合在一起,从而能够保证每个学生(因而也是这个年龄段的“全体人民”)都能得到培育。

我们把为此设计的科普活动定为“校园科普”。鉴于科学素质的培育需要一个系统的过程(然后再凭自然发展)。体现这一过程的“校园科普”活动设置为一项专门教程,以别于常规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在一个学年中铺开。设计的主题是激发全体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导他们自发追求科学知识、关心科学信息,从而在校园中营造爱科学、学科学的气氛。这种气氛应当始终在校园中延续,形成风尚,使学生养成亲近科学、理解科学、以知为乐的习惯(正是这种习惯体现了人的科学素质)。

如何设计这样的“校园科普”是一个需要科普工作者、中学教师和网络科普工作者联手探讨的课题。下面介绍的是我们正在着手实验的一个设想:

我们采取的方式是,选定科学时事或重大科学事件的题材,发动学生(定为初中二年级),以班为单位,在教师的示范和辅导下集体制作科普墙报,并在校园中演示并轮流讲解。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在自己动脑、动手的“科普实践”中接近科学、理解科学,进而尊重科学、爱好科学。

做好这件事的关键是教师用以示范的科普讲演文本的创作。每一个讲题都需要单独创作一篇文本。每篇分两个部分。其一为讲演的正文,供约一小时的讲演。正文本身应当是一篇完整的科普讲本,但设计好在适当段落中提示(或启发)一系列“回放”和“辐射”的内容,要求学生课后查阅。讲演使用适合于初中学生的科普语言,并尽量利用图、画乃至卡通,以求活泼生动。文本的另一部分为参考条目。这是讲演的“无声部分”。每一篇讲演都根据上述在不同段落里刻意设计的提示(或启发),编写相应的参考条目,以供学生在听讲后自己动手检索以助发挥、充实或复述学到的内容。 参考条目分为三个层次,其中基本层次的条目为照顾最“稚气”的学生而设置,对讲演的各个要点提供比较详细的解释,以备他们在写“书面要点复述”时参考。第二层次的条目含有讲演中每一处提示(或启发)的答案或指南,以助学生在编制墙报时参考并拓宽思路。第三层次的条目主要是介绍与讲演内容相关的科普读物,供有意于进一步了解这一课题的同学参考。

开展这种“校园科普”活动的学校,应当安排同一个年级(这里设想为初中二年级)的每一个班都有自己的选题,如果一个学期进行一到两个选题,那么一个学年需要的选题数量会相当多(尽管不排除有一部分题目重复选用),做起来并不容易。但是一旦创作了足够数量的选题,比如说少则二三十个,多则四五十个,就可以成为一套完整的、可以供任一个学校用作初二全体学生一个学年内进行“校园科普”活动的科普教材。一年以后的新的初二级就可以利用已有的教材,不再有很大的创作新选题的压力。几年之后,每年增加(以及更新)的新题数量可以在比较宽松的节奏下达到稳定。

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参加了一年“校园科普”活动后,当鼓励他们自由结合,自己开辟新的科普墙报园地。

这是一项难度颇大的新创工作,应当有一个精悍的核心创作组和一个实力雄厚的评议专家组来操作。科普选题的讲演文本经过试用和评议后,当加工为印刷版和光盘,并尽可能利用“科普网络”,以便推荐给全国不同地方需要进行同样实验的中学。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