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一例寻常疣合并乳头状汗管囊腺瘤病例分析

2022.3.03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 41 岁。左侧额部疣状丘疹 40 余年。患者出生时 即见左侧额部单发皮色小米大小丘疹,后逐渐增大至 3. 5cm × 1. 8cm 大小,偶有瘙痒,余无特殊不适。2 年前曾于当地医院行 激光治疗(具体不详),术后皮损消退,创面恢复良好。1 年前 上述症状复发。否认发病前局部外伤史及家族中相关疾病史, 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情况:左侧额部见一 4cm × 2cm 大小片状陈旧性瘢痕,瘢痕中央见一皮色疣状丘疹,稍隆起 于皮面;左侧边缘处见一直径约 1cm 的半球形皮色疣状丘疹, 表面粗糙,质稍硬(图 1)。疣状丘疹组织病理示:角化过度,颗 粒层肥厚,棘层肥厚,颗粒层及棘层上部可见大量挖空细胞,表 皮疣状增生,切片中央见由数个囊样凹陷衬以复层上皮,腺腔 及绒毛状突起由两层细胞构成,内层为高柱状细胞,核卵圆形, 胞浆嗜碱性,外层为小立方细胞,核圆,胞浆少,基质中有大量 浆细胞浸润,真皮中未见毛囊和皮脂腺(图2)。诊断:寻常疣合 并乳头状汗管囊腺瘤。目前仍在随访中。

 

图 1 临床图片


图 2 组织病理学表现


2 讨论


寻常疣是由 HPV 感染引起的临床常见的皮肤病,可发生于 身体的任何部位,最常见于手部。免疫功能低下者皮损可泛 发,且发展为鳞状细胞癌的风险会增加。乳头状汗管囊腺瘤又
称乳头状汗管囊腺瘤痣、生乳头状汗管囊腺瘤,其起源目前尚 有争议,可能起源于大小汗腺或未分化的多能干细胞。皮损常 由 Jadasshon 皮脂腺痣发展而来,多发生于新生儿或婴儿,初发 时常表现为皮色或淡红色丘疹、结节,有时可见丘疹中央脐样 凹陷,表面光滑。皮损常在青春期显著增大为表面粗糙的绿豆 或蚕豆大小的结节、斑块,伴有毛发生长减少或缺失[1]。单个 皮损可表现为浸润性斑块、乳头瘤样、疣状或角化性结节,多发皮损可呈带状排列的密集性丘疹或结节,颜色为淡红色至棕褐 色,可见表面出血、渗出、结痂[2]。 由于 90%的乳头状汗管囊腺瘤病例多见于正常无大汗腺 的解剖部位[3],故临床极易误诊。当皮损表现为中央有脐凹的 光滑丘疹时,易误诊为传染性软疣;当皮损表面呈疣状增生时, 易误诊为疣状痣、皮脂腺痣;当单发的丘疹样皮损表面出血时, 易误诊为化脓性肉芽肿,但化脓性肉芽肿发病前常有局部外伤 史,出血量也较多。当皮损渗出、结痂时,易误诊为深在性脓疱 疮、真菌感染。组织病理学检查可确诊。组织病理学特点有: 表皮呈不同程度的乳头瘤样增生;有一个或数个囊状凹陷从表 皮向下延伸,在囊状凹陷的上部衬以鳞状、角化细胞,下部有许 多乳头状突起伸人凹陷的腔内;囊壁有两层细胞,内侧为高柱 状细胞,外侧为立方形细胞;间质内有大量浆细胞浸润[4]。组 织病理学上应与以下疾病相鉴别:①乳头状汗腺腺瘤:瘤体位 于真皮,有完整包膜,常有 1 层囊壁细胞,细胞核位于细胞基 底,圆形,浆细胞浸润少见;②大汗腺囊腺瘤:瘤体位于真皮内, 囊腔内可见分泌细胞增生形成实体性小囊肿或“蓓蕾”,肿瘤周 围有纤维间质包裹;③基底细胞癌:瘤细胞在瘤团块周边排列 成栅栏状,中央无一定排列方式,细胞核大,卵圆形或长方形, 细胞之间无间桥。该病可伴发其他肿瘤,常见的有皮脂腺痣、 皮角、基底细胞癌、毛发上皮瘤等[5]。治疗上可选手术切除、激 光等,但本病可发生恶变,应首选手术切除,切除要彻底,否则 易复发。 本例的患者激光术1 年后复发,可能与瘢痕修复使皮肤屏 障功能下降,容易导致 HPV 感染有关。本例临床表现及组织病 理学检查符合寻常疣、乳头状汗管囊腺瘤,且乳头状汗管囊腺 瘤的病理像存在于寻常疣表皮疣状增生的中央部位。寻常疣 合并乳头状汗管囊腺瘤,查阅相关文献,目前国内未见报道。


参考文献略。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