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两例肝母细胞瘤病例分析

2022.3.16

肝母细胞瘤(hepatoblastoma,HB)是一种肝脏的胚胎性恶性肿瘤,占儿童肝脏原发恶性肿瘤的50%~62%,发病率百万分之0.5~1.5。发病年龄0~5岁,男孩多见,是5岁以下儿童仅次于神经母细胞瘤和肾母细胞瘤后第3位的腹部恶性肿瘤,占所有儿童肿瘤的1%。本文回顾性分析2例HB患儿的临床表现、组织形态特点、免疫表型及术后随访结果。


临床资料


例1,女婴。孕36周B超检查发现肝脏占位。出生后46 d,因上呼吸道感染、腹部轻度膨隆入院。体检:右上腹部扪及一包块,边界清楚,质地硬,固定。实验室检查:血清甲胎蛋白(AFP)>1210 ng/ml,癌胚抗原(CEA) 0.56 ng/ml;谷丙转氨酶44 U/L,谷草转氨酶72 U/L,HBsAg阴性。


入院后第3天行肿瘤切除术,术中未见腹腔积液,肿块约6 cm×5 cm×5 cm,质软,位于肝右叶下方,无明显包膜,完整切除肿块。术后未行化疗,定期随访,已随访18个月,一般情况好。


患儿手术标本肉眼观,送检部分肝脏组织表面光滑,剖面见肿块,3.8 cm×2.8 cm×2.0 cm,质地均匀,质中偏韧,未见坏死,与周围肝脏组织分界尚清楚(图1A)。光镜下,瘤细胞类似于胎儿肝细胞,比正常肝细胞小,排列成2、3层细胞厚的不规则肝板,细胞多边型,胞界清晰,异型性小,核分裂像未见。因部分细胞浆富含糖原和脂质而出现肝板明暗相间排列的现象,间质血窦丰富,可见散在髓外造血现象(图1B)。细胞角蛋白(CK)、CEA和AFP弥漫强阳性(图1C),Glypican-3弥漫阳性,中等强度,P53和Vimentin阴性。肝血窦CD34阳性。根据儿童肿瘤学组(COG)肝用细胞瘤分期肿瘤为胎儿型,分期为I期。



例2,女童,3岁。因腹痛半月余,加重6h入院。体检:右腹部可扪及一包块,边界不清楚,质地硬,触痛明显,固定。胸部X线片提示两肺散在小结节影(图2A)。实验室检查:血清AFP 1000 ng/ml,CEA 0.78 ng/ml;谷丙转氨酶12 U/L,谷草转氨酶31 U/L,HBsAg阴性。


入院第2天行手术探查并活检术,术中见腹腔内约50 ml血性渗出及肿瘤坏死组织,肿块小约20 cm×15 cm×15 cm,质地硬,表面血管怒张,与肝表面紧密相连,局部破溃,表面烂鱼肉样,取部分肿瘤组织做术中快速病理检查,提示恶性肿瘤,肿瘤无法完整切除,遂行肿瘤姑息切除术。术后患儿一般情况可,家长放弃治疗自行出院,4岁半死亡。


患儿手术标本肉眼观灰红肿块14 cm×7 cm×7 cm,有部分包膜,肿块切面实性,灰红灰白相间,质脆,局部有坏死。光镜下,肿瘤细胞较小,短梭形,胞浆少,排列成条索状、带状、腺泡状,核染色质丰富,核仁大而明显,异型性大,可见多量核分裂像,间质血窦较少(图2B)。CK、CEA、AFP和Glypican-3弥漫强阳性(图2C),P53和Vimentin阴性;肝血窦CD34阳性。肿瘤为胚胎型,分期为Ⅳ期。



讨论


HB作为最常见的肝脏原发性恶性肿瘤,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出生时是一个发病高峰,提示肿瘤在孕期已经存在,诊断时中位年龄18个月,95%患儿在5岁以前发病。本文2例患儿均<5岁,例1在孕36周时B超检查时已发现肝脏占位。文献报道,HB以男童多见,而本文2例均为女童,与病例数少有关。早产儿、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患病的风险明显增高,某些先天性疾病患儿如Edward综合征、Beckwith-Wiedemann综合征(脐疝、巨舌、巨体综合征)发生HB的危险性增高,特别是家族型腺瘤性息肉病。肿瘤遗传学研究显示,HB的发生亦可能与APC基因突变有关。


胎儿肝脏右叶由门静脉来源的含氧量较低的血供应,在某些条件下含氧量低可能阻碍了胚胎肝母细胞的分化,因此肝脏右叶更易发生HB。本文2例患儿的肿瘤均位于右叶。HB是一种肝脏母细胞来源的胚胎性肿瘤,由不同分化程度的上皮和间叶成分构成,根据所含组织成分的不同,可分为上皮型(56%)及上皮一间叶混合型(44%)。上皮型又可分为4个亚型:胎儿型(31%)、胚胎型(19%)、巨梁型(3%)和小细胞未分化型(3%)。其中最常见者为胚胎型和胎儿型。


本文2例患儿分别为胚胎型和胎儿型。免疫组化表型方面,2例CK、AFP、CEA和Glypican-3阳性,P53和Vimentin阴性;Glypican-3的阳性强度在胚胎型中等强度,胚胎型强阳性,P53和Vimentin阴性。2例CD34血窦均强阳性,表明血窦血管化。其中AFP是应用较为成熟的诊断指标,但在一些其他疾病也可以表达,如卵黄囊瘤、恶性畸胎瘤、肝细胞癌、肝炎、良性的肝脏肿瘤(如腺瘤、间质性错构瘤),并且其表达不恒定,阳性率50%~100%不等,多为局灶阳性,在小细胞未分化型HB不表达。


本文2例均弥漫阳性表达AFP。Glypican-3是硫酸乙酰肝素糖蛋白,在胚胎及胎儿期组织器官形成和发育阶段主要起负性调控作用,防止组织器官生长过大并在整体上调节身体大小。新近研究发现HB包括穿刺或手术活检组织、介入前手术切除肿瘤及介入治疗后切除肿瘤组织Glypican-3均呈阳性表达,是婴幼儿HB良好的诊断标志物。本文2例HB均Glypican-3弥漫阳性,其中胎儿型中等强度,胚胎型强阳性,与文献报道较一致。


随着早期诊断技术的开展和规范化治疗的应用,HB的治疗效果已有长足进步,5年生存率已达到70%~80%。其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和化疗、介入治疗、免疫治疗、放射治疗和肝脏移植等。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是最重要、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如果不能完整切除,则明确诊断后先给予术前化疗,延期手术切除肿瘤加术后化疗。HB预后与肿瘤分期密切相关,肿瘤能否完整切除是影响预后的关键因素,I期患儿相对病死率明显低于Ⅱ、Ⅲ、Ⅳ期患儿。HB的预后还与组织类型有关,胎儿型最好,其次为胚胎型,巨梁型和小细胞未分化型预后较差,混合型则视上皮和问叶成分的分化程度而异。此外,AFP正常或低水平(<100 ng/ml),及非常高的水平(>1.2×106 ng/ml),都是示预后不好的征兆。本文胎儿型HB患儿肿瘤位于肝右叶下方,手术完整切除,AFP>1210 ng/ml,已随访18个月,一般情况好。胚胎型HB患儿术中发现肿瘤无法完整切除,并且伴有腹水,AFP 1000 ng/ml,放弃治疗而死亡。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