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中国城市科技创新指数(2022)发布

2023.1.10

近日,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科技创新中心研究基地和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完成的中国城市科技创新指数(2022)正式发布。

该指数由北京国信利斯特科技有限公司、六棱镜(杭州)科技有限公司和玉海教育科技(杭州)有限公司共同提供报告数据与大数据技术支持,旨在打造客观、均衡、全面、创新的科技创新评估评价体系,服务于国家科技创新发展战略。

中国城市科技创新指数(2022)包含中国大陆全部337个地级以上城市,其中293个地级市(含15个副省级城市)、4个直辖市、30个自治州、3个盟和7个地区。

该指数又称为中国城市科技创新综合指数,包含两大一级指标(指数),即科技创新总量指数(占比55%)和科技创新效率指数(占比45%)。其中总量指数包含3项二级指标和9项三级指标,效率指数包含4项二级指标和12项三级指标,这些指标体系全方位、立体化展示中国城市科技创新的发展水平。

该指数所依据的数据来源包括中国大陆1000万名科技创新人才和30万家高校院所、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等科技创新机构,包括了超过2.5亿篇论文、4600万项ZL、160万个国家级项目、100万个国家地方行业标准、10万个国家级省部级奖项以及1万个人才称号,覆盖2万多个技术领域,涉及3000多个科技产业。在海量数据中,运用信息抽取、清洗融合和智能挖掘等技术,将科技创新人才和机构进行技术、产业领域分类,创建科技创新活跃度模型,形成历史数据与近三年数据结合的动态评价体系,并计算出上述人才和机构的科技创新能力。

2022中国城市科技创新综合指数排名前10名的城市中,四大一线城市北京、深圳、上海和广州位居前4名,长三角城市群的南京、杭州和苏州分列第5、第6和第8名,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武汉位居第7名,京津冀城市群的天津排名第9,成渝城市群的成都名列第10。科技创新资源的头部城市主要分布在京津冀地区、长江经济带和珠三角地区。在地域上,华北、华中、华东、华南、西南地区均有代表性城市入选,此外,西北地区排名最高的城市西安位于第11名,东北地区排名最高的城市沈阳位于第18名。

与去年相比,北京科技创新总量依然遥遥领先,科技创新效率亦稍稍优于深圳,但产创科研比值需着力提升;深圳凭借着知识产权方面的卓越表现反超上海,但科学研究相关指标与其余头部城市仍有较大差距;上海表现中规中矩,与北京类似,有必要在产创科研比值上提升;广州的科技创新总量上落后于深圳,知识产权相关指标表现差强人意;南京在科技创新精度方面表现优异,但产创科研比值是其短板;杭州在科技创新精度方面表现出色,但科学研究规模方面与其城市发展水平不相匹配;武汉的科学研究规模和科技创新精度表现突出,但产业创新规模,特别是产创科研比值拖累了整体水平;苏州在产业创新方面成绩斐然,但科学研究相对薄弱的局面没有改善;天津在科学研究和产业创新方面表现平稳,但知识产权表现与其经济发展水平极不相符,应引起足够重视;成都的科技创新总量和效率相对均衡,但知识产权规模和产创科研比值仍有不小提升空间。

综合指数前50名的城市分布于25个省份,其中江苏以9个城市入选,独占鳌头,浙江和广东分别有7个和6个城市入选,紧随其后,山东则有3个城市上榜,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西藏、海南等6个省区未有城市入选。纵观综合指数,除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个直辖市之外,其余27个省份中,江苏以城市平均排名47位,一枝独秀,浙江以平均排名51位,屈居第二,山东和河北亦表现不俗,平均排名分别为80位和85位,广东出现较严重的两极分化,城市平均排名仅为120位。

2022年科技创新总量指数排名中,北上深广依然牢牢占据前四名,并与后面的城市拉开距离;南京、杭州、武汉、成都、天津和苏州位列第5至10名,六座城市又分为三个小群体:南京、杭州/武汉、成都/天津/苏州,每个小群体城市内部之间差距甚微。上述十座城市分别来自华北、华东、华中、华南和西南,西北排名最高的西安位于第11位,而东北排名最高的沈阳居于第19位。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