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外来物种入侵如何有效防治

2012.12.13

  猖狂的食人鱼咬人、美国白蛾滋扰北京奥运会、福寿螺引发广州管圆线虫病……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贸易一体化进程加快,外来有害物种入侵我国的步伐也在加快,造成的危害越来越大。

  为遏制林业有害生物传播扩散的严峻态势,国家林业局今年实施了“绿盾2012”全国林业植物检疫执法检查行动。记者跟踪采访四川省森林病虫防治检疫总站开展的相关调查和执法活动,了解了当地外来生物入侵、治理和防控情况。

  1.有害外来物种入侵趋势加剧 放任自流将付出巨大代价

  谈起外来物种,人们往往为之色变。实际上,许多外来物种有益无害。

  原产于非洲的西瓜,原产于印度的小麦、黄瓜、姜,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红薯、土豆、花生、草莓、南瓜、辣椒、西红柿等,在历史上对于推动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比如,当我国人口从1亿多激增到4亿多时,玉米、红薯、土豆等刚好相继传入,因而极大地缓解了口粮压力。否则,我国难以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然而,如果放任外来物种自由进入,又是极其危险的。

  “在一个平衡的生态系统中,众多物种经过成百上千年生存竞争,形成了相互依存、互相制约的紧密关系。”四川省森林病虫防治检疫总站副站长杨佐忠说,当一个外来物种进入后,有可能难以适应新环境而自然消亡,也有可能很好地融入当地生态系统中,不会造成危害。但如果没有抗衡者或制约者,则会打破原有生态系统平衡,改变或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后果。

  我国从南美洲引入的福寿螺,由于缺少天敌,居然成了“田中霸王”,对农业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去年6月,新津县白鹤村刚栽下的秧苗全被福寿螺吃光,人们下农药、人工捉、赶鸭子吃都无济于事。

  攀枝花市森防站站长滕文霞介绍,从2008年至今,攀枝花市相继出现了红火蚁、桉树枝瘿姬小蜂等多种新的林业有害生物,这是过去从未见过的。让人惊奇的是,原产于缅甸热带低海拔地区的紫茎泽兰,已经进化出不怕高、不怕冷的本领,居然来到了四川境内最高峰贡嘎山脚下。

  从全国范围来看,情况也极为严峻。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外来物种入侵呈加剧趋势。侵入广东的薇甘菊、侵入福建的大米草、侵入重庆的紫茎泽兰等原产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有害物种,正加速向我国北部省份传播。原来在我国沿海个别地区肆虐的松材线虫,也在向西、向北扩散,目前已在15个省185个县(市区)发生危害;黄山、庐山、张家界等著名风景区的松树正面临严重威胁,当地林业部门不得不投入数亿元资金进行防治。

  2.需要全社会统防统控 切断传播渠道尤为重要

  “目前,违反植物检疫法律法规调运林木种子、苗木和木材及其制品,是人为造成林业有害生物传播、扩散的主要原因。”四川省森林病虫防治检疫总站站长王玉琳表示,大力加强预防工作,切断外来物种的传播渠道,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让外来物种入侵并形成优势再来治理,其代价极为高昂。

  以松材线虫病高发国家日本为例,其在治理皇宫前被感染的松树时,一棵树一年需打两次药,每打一次药约花费2000元人民币。治疗一棵松树的代价就这么高,何况几亿棵?

  记者了解到,四川省森林病虫防治检疫部门不仅与水电、钢铁、通讯等使用木质电缆盘的大型企业结成联防联治关系,也加强了对花木种植园、木材交易市场和运输车辆的全面检查。

  “即使这样还是防不胜防,比如游客有意无意携带、私家轿车通过高速公路违禁转移、境外入关物品不可能全面清查等,都会造成外来物种扩散。”王玉琳表示,这就需要提高公众防范外来生物侵害意识,加强政府部门间的合作,形成全社会统防统控的局面。

  对于主动引入的外来物种,也要经过多年试种、试养观察。在成都市郊区的一处外来苗木引种基地,记者看到已从法国引种几年的漂亮玫瑰,即将投放国内市场。森防专家杜维介绍,判断一个外来物种是否有危害,以其对当地生态系统的“侵占性”大小作为重要参考指标。如果对其他物种基本无影响,就可以引入,这一试种、观察过程通常需要5年,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相应延长。

  一些出于善意的随意放生,没有经过科学、严格的鉴别过程,极易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

  例如,某些原先看似弱势的外来物种也有可能进化成具有破坏性的优势物种。今年广西柳州市发生过食人鱼咬人事件,这种食人鱼的适宜繁殖水温是26 摄氏度,最低耐受水温为16摄氏度,按理说它在冬天水温低于10摄氏度的柳州水域难以存活。但令人惊讶的是,这些被当地人放生的食人鱼竟能形成小种群,还具有攻击性。

  3.长期深入的调查研究必不可少 采取针对性措施才能奏效

  多年来,对于一些已经大面积逸生的外来物种,我国采用了物理、化学、生物、机械等多种治理办法,但都收效甚微。沿海省区当初引进大米草,是为了治理沿海滩涂,没想到它疯长成灾,很快形成单种优势群落,导致当地红树林难以生长并退化。人们采用喷洒除草剂、人工收割、引种其他草类等办法,都无法将其消除。

  杨佐忠表示,生物治理是较为理想的措施,即向特定区域人为引入有害生物天敌或抗病(虫)性物种,重构新的、平衡的生态系统,但其难度极大。以澳大利亚灭兔为例,通过引入病毒使当地野兔染病,确实收到很好的效果,但好景不长,这些兔子不久就有了抵抗力。

  如果承认这些外来物种的优势地位,与其和平共处并加以利用,效果又如何呢?四川有农民发现,有毒的紫茎泽兰在刚开始入侵时确实毒死了一些啃食它的山羊,如今当地一些牲畜对其毒性也逐渐具备了适应性,偶尔吃一些也不会被毒死。于是,有的地方尝试将其资源化,也就是把它们变成饲料、肥料等有用资源。

  然而,如果认为资源化可以解决所有难题,也会把问题简单化。以水葫芦为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广西壮族自治区陆川县农民就以水葫芦为饲料,培育出肉质细腻、口感极佳的“陆川猪”。随着其利用范围的扩大,如今在某些地方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在安徽省岳西县,当地农民用水葫芦喂养的“黑毛猪”就容易生病、拉肚子,只好用空心菜来代替。

  近年来,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种类不断增加,但针对性的治理技术研究工作严重滞后。于是,在生产性防治某种外来有害生物时,工作人员只能采用“大包围”式传统技术手段,其效果往往并不理想。杨佐忠表示:“有效治理外来有害物种,需要进行长期、深入的调查研究,采取针对性举措,做到‘因种制宜’、对症下药。”

  外来物种与外来物种入侵(链接)

  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定义,外来物种是在自然和半自然的生态系统和生境中建立的种群,当其改变和危害本地生物多样性时,就是一个外来入侵物种,其造成的危害就是外来生物入侵。

  外来物种入侵主要有几个方面危害:一个是造成农林产品、产值和品质的下降,增加了成本;二是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影响,特别是侵占了本地物种的生存空间,造成本地物种死亡和濒危;三是对人畜健康和贸易造成影响。

  据统计,目前我国至少发现188种入侵植物、81种入侵动物、19种入侵微生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公布的全球100种最具威胁的外来入侵物种中,我国发现了50种,对农业、林业、水利、畜牧业等造成严重危害。仅以林业有害生物入侵为例,“十一五”期间年均发生面积1.7亿亩,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生态服务价值损失达1100亿元,其中危害最为严重的松材线虫、美国白蛾等造成的林业年均损失高达110亿元。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