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写在中科院百人计划20年之际:我的梦 中国梦

2013.9.13


中国科学院首批“百人计划”获得者、北京大学校长王恩哥(中)与他的研究生在教室内讨论学术问题。

  20年前,一张蓝图上绘出梧桐树,盼凤来仪,为中国科学增添动力;20年后,蓝图上笔走龙蛇,星光熠熠、气象万千。这张一笔一画绘就的蓝图,正是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实施20年来的真实写照。

  1994年,为了吸引、培养和造就一批国际一流的优秀跨世纪年轻学术带头人,中科院启动了国内第一个青年人才支持计划——“百人计划”,20年来,“百人计划”就像一块“吸金石”一样,成为中科院人才项目的品牌。

  20年来,“百人计划”锻造出数百位科技帅才,铸就了一支科研精锐之师,为国内科学、经济和社会发展发光出力,推动着中国梦的实现。20年在即,《中国科学报》采访多位“百人计划”入选者,以期梳理、总结这一重大人才引进制度,从而为下一步国家人才战略的实施提供借鉴。

引凤还巢
目前中科院“百人计划”资助近1900人

  在等待采访的时间里,记者在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的走廊里,细读了墙上张贴的关于周琪研究员的简介。

  作为计划生育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周琪主要从事克隆和治疗性克隆相关的基础及应用研究,这是再生医学发展的前沿领域。

  时光回溯至2002年,彼时,在法国国立农艺研究中心(INRA)工作的周琪已是国际生命科学界一颗耀眼的“新星”。尽管如此,已拿到法国绿卡的他却毅然踏上回国之旅。随他同行的还有一个30吨重的集装箱,里面装着他心爱的家具和红酒。

  在中科院“百人计划”的支持下,周琪开始在国内着手建立自己的实验室,并将原来的克隆领域拓展到体细胞的编程与重编程、干细胞研究。刚开始,他的实验室“家徒四壁”。靠着从兄弟实验室借来的闲置和过时设备,周琪艰难地开始了科研工作。

  “您曾因为国内外环境的落差而后悔回国吗?”记者问。

  “有药吗?”周琪笑言。

  如今的他,同样拥有一份“沉甸甸”的履历:首次证明诱导多能干(iPS)细胞与胚胎干细胞一样具有发育为健康小鼠的能力;证明了iPS细胞来源的小鼠具有致瘤倾向性;曾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周光召基金会“杰出青年基础科学奖”等多项奖励……

  如果时光倒退15年,刘静也正在作他一生的一个重大抉择。

  当年,在美国普渡大学作博士后研究的刘静放弃了继续在美国发展的机会,决定回国。而就在一年多前,他刚刚因为留美而辞去所在大学讲师的职务,并为付违约金而花光了积蓄。

  尽管如此,“百人计划”却让他决定再次破釜沉舟,回国开创自己的事业。针对我国医疗器械研发落后、受国外技术垄断的现状,刘静把主攻方向对准了低温生物医学和微纳尺度传热两个方向。

  如今,刘静的研究已开花结果:微创冷热刀设备,通过极低温和高温的瞬间转换实现微创治疗癌症;有望颠覆3D打印技术的液态金属,能够数分钟内绘制出一块电路板……

  2009年,已在美国扎根立业的张凡与先生和孩子一起回国。原因虽然方方面面,而让张凡毅然决定归国的却是异国文化带来的疏离感。

  “百人计划”为难解故土乡情的游子们提供了契机。最终,张凡选择了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研究工作。“‘百人计划’为回国之初的科研人员提供了一个适应期,在这个平台的基础上,可以尽快开展工作,为未来研究打下基础。”张凡说。

  在美国中佛罗里达大学读博期间,张凡曾建立了3个综合水文模型。这一成果在行业中享有很高的评价。回国后,张凡针对青藏高原的特殊环境,在原有模型的基础上继续创新,并在寒区水循环研究方面获得新进展。

  “百人计划”,引凤还巢。记者粗略统计中科院104个科研单位的相关数据发现,目前中科院“百人计划”资助人数已接近1900人,包括院士、所长、首席科学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学科带头人以及更多默默耕耘于科学事业的科技工作者。

  1997年,“百人计划”纳入“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者;1998年,在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启动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海外优秀人才计划”;2000年又推出了“海外知名学者计划”。至此,“百人计划”已成为中科院对优秀年轻科技人才支持的总称。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