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裴钢:大师培养不能一蹴而就

2010.5.26

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裴钢作题为“大学是城市生命的大脑”的演讲

  “大学是城市生命的大脑”,这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5月25日在上海世博会公众参与馆的演讲主题。当下,大学在城市中作用日益凸显,然而大学本身也正面临着许多现实的问题。如何破解“城市生命大脑”中的这些难题?裴钢一一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现状一:大学专业“文理”不能兼修
 
裴钢:应打破一成不变的隔阂

  文理分科,这是中国的大学沿袭多年的制度,这种惯常的制度却不知不觉在不同的学生间搭起了一堵墙——文科生对理工知识一窍不通,理工科生对文学、文化毫无兴趣,两者“划清界限”,互不相交。

  裴钢对这样的现象深表遗憾。作为一名生物科学领域的专家,他办公室的书架上放得更多的并不是专业类的理工科图书,小说、散文等书籍反而占了大多数。裴钢认为,文理分科容易造成学生的思维定式,大学是各学科得以互相交流的地方,应打破这一成不变的隔阂。“我的理想是,大学能培养出兼具工程基础、科学精神和人文修养的社会栋梁。”

现状二:大学生功利心过强
 
裴钢:应“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这是温家宝总理2010年“五四”青年节对全国青年学子的勉励,希望他们既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又要踏实地学习工作。裴钢引用了这段话并表示,广大学子应谨记这八个字,让大学生活更纯粹,更有意义。

  “我知道现在有很多孩子被迫成为了琴童,整天被家长逼着弹琴,苦不堪言。他可能更喜欢画画、或者打球,但家长会告诉他学这个没用。”裴钢说,学生有功利心,某种程度上看也是情有可原,社会和家庭或多或少会给他们带来影响。但大学毕竟是学习的地方,是人生最重要的阶段,裴钢希望大学生们都能珍惜、享受大学的幸福时光。

现状三:当今大学难出“大师”
 
裴钢:大师培养不能一蹴而就

  梁羽生、季羡林、任继愈、杨宪益……2009年,几位大师先后仙逝。在倍感沉痛的同时,有人也抛出这样的疑问:当今的大学还能不能培养出新的“大师”?对此,裴钢这样认为:“时代需要优秀的人物,但大师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

  “四大名著改编的电视剧经久不衰,观众百看不厌,而其他的电视剧大多是昙花一现,为什么?因为它们没有内涵。”裴钢表示,伟大的作品成就大师,而像曹雪芹、梵高等人一样,大师在生前未必能被认可,需要时间的检验;同样,大师的概念也是很广泛的,在任何领域有卓越成就、受人尊重的人都能被称为大师。

  “要培养大师,首先要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在这样的环境下自然会英雄辈出。”裴钢最后总结道。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