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关注食安热点,心系国民健康 CBIFS 2021杭州盛大开幕

2021.6.03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 2021年6月3日,第十四届中国国际食品安全技术论坛(CBIFS2021)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隆重召开。作为中国领先的食品安全技术推广平台,“CBIFS食品安全技术论坛”已成功举办了十三届。本次论坛由中国认证认可协会,浙江省食品工业协会和太平洋国际展览(北京)有限公司主办,上海市食品安全工作联合会,江苏省食品生产安全协会,南京食品工业协会等协办。大咖云集,名家荟萃,会议内容涵盖食品安全国际标准、食品安全认证认可、食品安全检测方法、食品安全质量控制、食品供应链管理等精彩议程,全方位探讨食品安全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CBIFS 2021针对快速检测、检测实验室质量控制分析技术、农兽药残留、真菌毒素、食品营养品质、供应链及质量管理、微生物检验及环境监测、食品真实性鉴别与溯源、乳制品质量安全、粮油质量安全等热点问题展开讨论,邀请行业权威专家发表精彩演讲和经验分享,吸引了政府部门、检测机构、科研院所、高校和食品企业近千名专业人士参加。

52627_202106031144331.jpg

52627_202106031144591.jpg

大会现场

52627_202106031155201.jpg

南京工业大学食品质量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熊晓辉教授主持本次大会

  大会开幕致辞

52627_202106031155202.jpg

中国认证认可协会副秘书长 周琦致辞

52627_202106031155203.jpg

中国海关科学技术中心副主任 种焱

52627_202106031155204.jpg

浙江省食品工业协会会长 谢宏致辞

  大会报告

52627_202106031155205.jpg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 陈颖

报告题目:《食品质量安全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

  我国食品产业位居全球第一,2019年产值8.09万亿,占全国GDP的8.2%,在保障民生、拉动内需、带动相关产业和县域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做出巨大贡献;与农业产值之比为1.2:1,多全国工业增长贡献率7.7%拉动全国工业增长0.8个百分点。预计未来十年,中国的食品消费将增长50%,继续在全国工业体系中保持“底盘最大、发展最稳”的基本态势。

  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现状:食品安全形势不断好转,食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建成;安全标准体系逐步健全;检验检测能力不断提高;全过程监管体系基本建立;重大食品安全风险得到控制。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在生态环境、产业基础、监管能力等条件制约下,食品安全中的“存量”问题尚未化解,伴随食品创新浪潮,新问题又大量叠加涌现。具体体现为:传统安全问题依然存在,并时有发生;新业务、新资源潜在风险增多,国际贸易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加深;食品安全标准与最严谨标准要求尚有一定差距,风险监测评估预警等基础工作薄弱;食品质量安全检测设备、试剂、标物、分析软件等严重依赖进口;食品质量安全监控被动化、碎片化、效率低,成本高,大数据、云平台没有真正得到应用;食品质量安全组织领导和社会共治要求高,食品安全信息交流不充分、不平和、不满足。食品检测技术组学化、食品监管技术智能化、食品标准制定自主化、食品质量品质国际化和食品安全知识普及化是食品质量安全科技发展的趋势。

52627_202106031155206.jpg

国家食品安风险评估中心标准四室主任,肖晶

报告题目:食品安全检验方法标准展望

  检验方法标准作为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检验食品安全限量标准指标,还能够了解已知风险的存在水平(风险监测、风险评估)和发现未知风险。基础类检验方法标准尚不完善,存在功能缺失和滞后问题,包括方法验证标准的缺失,食品取样、制样及标准品使用以及实验室管理和质量控制等问题。未来需要加强方法标准科学性、可操作性、灵活性等方面研究。明确方法标准强制内容,引入参考性内容或资料性附录,真正做到对标准的正确使用。加快纳入成熟方法,继续保持一个标准多个方法并行的模式,同时根据实际需求,可适当引入新技术,甚至是成熟、可靠的快检初筛技术,提高检测效率。针对检验方法标准文体表述不规范问题,需要引入更加灵活的纠错机制,在确保科学性的前提下,采用修改单、勘误等方式及时修订。充分利用标准跟踪评价平台,补充、完善方法标准体系。

  未来通过贯宣培训,正确理解方法标准的强制性,方法标准的适用范围、定量限等技术内容的内涵,切实提高对标准的正确理解和合理使用。加强对委员的方法标准审查能力,正确指导标准研制工作;加强标准起草人制定修订方法标准能力,从单纯的检测技术研发上升至国家标准研制的角色转变,做到严谨、科学、务实。提高大局意识,不仅服务于方法标准的技术审评,还要掌握方法标准的整体趋势,构建科学的方法体系,更好的为食品风险监管服务。

52627_202106031155207.jpg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 杨瑞馥研究员

报告题目:微生物食品安全:现场检测技术的挑战

  我国实验室技术,能够基本满足实际需求,检测灵敏度更高,操作更简便检测数据更智能化等,满足现场检测的需求和远程非接触采样。杨瑞馥介绍了免疫POCT诊断产业发展:第一代通过试条试纸和胶体金法进行定性检测;第二代采用色板卡比色或半定量仪器阅读进行半定量检测;第三代则利用了普通荧光定量检测系统。然而免疫POCT诊断普遍存在敏感性低,特异性不高,肉眼判定结果欠可观以及检测结果不易保存,生物荧光本底干扰,容易荧光猝灭,造成定量结果不准确。而微孔阵列,微液滴,毛细管单分子免疫检测技术和纳米孔单分子免疫检测技术是目前正在发展的几项技术,但依然存在检测仪器价格昂贵,检测效率低,检测成本高和项目开发难等问题,且针对食品基质复杂的特性,处理较难。

  在最后,杨瑞馥举例了碳点病原体高敏检测技术和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

52627_202106031155208.jpg

郑州轻工业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河南省冷链食品质量安全控制重点实验室

报告题目:纳米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我国传统食品安全检测方法以色谱法、质谱法、光谱法及其他分析方法为主,传统大型仪器检测方法普遍耗时长,仪器昂贵,需专业人员操作,难以实现现场检测,因此快速检测技术运用而生。纳米技术的发展为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以兽药残留检测为例,介绍了基于纳米材料的荧光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中的应用。针对真菌毒素检测,以石墨烯量子点作为荧光信号基团,构建一种“off-on”的新型核酸适配体荧光传感器,通过选择霉菌毒素赭曲毒素A(OTA)作为典型的待检测目标进行研究。而针对其他食品安全危害因子的检测,则设计了一种快速、灵敏的检测危害因子的荧光传感器。由于食品检测体系的复杂性,合适的样品前处理方法也是下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

  部分参展厂商展示

52627_2021060312004410.jpg

美正生物

52627_202106031200446.jpg

岛津

52627_202106031200441.jpg

珀金埃尔默

52627_202106031200442.jpg

安东帕

52627_202106031200443.jpg

安捷伦

52627_202106031200444.jpg

毕克

52627_202106031200445.jpg

布鲁克

52627_202106031200447.jpg

海光

52627_202106031200448.jpg

检测家

52627_202106031200449.jpg

梅里埃

52627_2021060312004411.jpg

默克

52627_2021060312004412.jpg

普敦

52627_2021060312004413.jpg

赛默飞世尔

52627_2021060312004414.jpg

坛墨质检

52627_2021060312004415.jpg

阿尔塔科技

52627_2021060312004416.jpg

月旭科技

52627_2021060312004417.jpg

中检葆泰

52627_202106032316381.jpg

纽勤生物 

275466_202106040902371.jpg

上海仪真

本文相关厂商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