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回答当前光伏产业几个问题

2012.7.10
banquan20.jpeg

图为江西赛维的太阳能电池生产车间。

  作为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光伏产业近几年实现了快速的发展,已经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但从去年下半年以来,这个年轻的新兴产业正在经历成长的烦恼,面临着众多挑战和困难:受欧债危机的影响,德国、意大利等光伏主要应用国家纷纷大幅削减上网电价补贴,带来行业需求增速减缓,虽然国内市场需求倍增,但一时难以消化富余产能;光伏产品价格大幅急速下降,造成企业经营压力加大,我国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制造企业已处于亏损状态,资产负债率普遍超过 70%,光伏企业融资难度加大;5月17日,美国初裁对我国光伏电池及组件征收31.14%到249.96%的反倾销税,贸易争端让行业雪上加霜。

  伴随着产业形势急剧变化,关于光伏产业的各种议论纷至沓来,我国光伏产业产能严重过剩、光伏产业是高能耗高排放行业、太阳能发电在国内大规模应用遥不可期、光伏业曾有的繁荣只是昙花一现等等议论引起广泛关注。

  在种种议论声中,光伏产业走入“冬天”是一个普遍的看法。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冬天”?该如何看待光伏产业遇到的这些问题和挑战?这个行业的前景究竟如何?带着这些疑问,本报展开了对光伏产业的调研,这也是本报计划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系列调研的“第一站”。

  在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司局的协助下,本报组成调研组,5、6月份先后去了北京、河北、江苏、江西,到七星华创、英利集团、晶龙集团、保利协鑫、天合光能、尚德电力、赛维LDK、瑞晶太阳能、中节能太阳能公司9家企业做了调研,这9家企业都是国内光伏产业的重点企业。调研组还拜访了多位业内专家,并到相关的机构做了调研。

  我们希望,我们的调研报告能够帮助读者更加全面、更加客观地认识当前的光伏产业。

  努力看到真相

  ——编者的话

  今天刊登的这篇光伏产业调研报告,回答了社会广泛关注、议论比较多的几个热点话题。梳理这几个话题,我们感觉到,深入基层多做调查,了解清楚情况,努力看到真相,格外重要。

  光伏产业为什么议论那么多?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人只了解局部的情况,不了解全局的情况;只了解过去的情况,不了解现在的情况。光伏产业近一年来形势急剧变化,不了解这些最新的情况,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

  了解情况就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吗?不一定。还需要用辩证的思维,客观、全面地看问题。现在人们议论比较多的,往往是局部的问题、产业链某个环节的问题。如果这样看问题,就可能以偏概全,夸大光伏产业的难处。如果我们从全产业链的视角去看,从光伏市场的全局去看,就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

  还有一条非常重要,就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现在光伏产业的一些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也会在今后的发展中得到解决。如果只看当下,有些问题巨大,似乎无解。如果用发展的眼光去看,现在的某些问题可能会转化为优势。放眼未来,我们才能看清楚光伏产业的大势。

  我们期望,透过这篇调研报告,读者能够看到光伏产业的一些真相。

  怎样看待产能过剩

  光伏业这一轮来势凶猛的震荡,很多人将其归咎于产能过剩。

  在下去采访前,调研组翻看相关资料,发现有一组数据被大家津津乐道:2011年全球的光伏组件产能约为50GW,其中中国已有及在建的组件产能总量约在30GW,而2011年全球新增的装机容量只有29.7GW。从数据来看,光伏产业确实面临着产能过剩问题,并由此带来价格的大幅下降,整个行业陷入低潮。

  不过随着调研的深入,调研组发现这个产能过剩远不像想象的那般简单。身处一线感受市场冷暖的光伏企业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更为深刻。

  相对过剩非绝对过剩

  “是阶段性的产能过剩促发了光伏业的这个冬天,2011年产能扩张的速度远快于市场需求的增速,产能以100%的速度在增长,而市场需求的增速只有50%。这使得一年来光伏产品价格平均下跌近40%,企业利润下滑、库存增加”,尚德电力副总裁刘志波认为,光伏业的产能过剩不是绝对过剩,而是相对过剩。

  为什么不是绝对过剩?不论是回顾过去,还是展望未来,光伏市场不仅具有高成长性,且需求潜力巨大。

  回顾历史数据,2000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不到30万千瓦,而10年之后,2011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是2970万千瓦,增速惊人。

  展望未来,虽然2011年全球光伏50GW的产能比需求高出40%,但是按照欧洲光伏产业协会的预测,未来5年全球光伏装机容量将至少增加 138.2GW。如果将目光放远至2020年,市场需求潜力更为巨大。欧盟对欧洲的光伏累计装机进行了三种情景的分析和预测,即基本发展模式达到 100GW,加速发展模式达到200GW,理想发展模式达到400GW,其结果分别占欧洲电力总需求的4%、6%和12%;美国计划在全国推广40GW太阳能发电系统,光伏发电占比提高到10%;日本计划累计装机容量达到28GW;印度计划累计装机容量达到20GW。这样大的市场容量,现在的产能就是开足马力也赶不及应对。

  相对过剩又从何而来?北京七星华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彦伶认为,现阶段行业产能的相对过剩,主要源于需求的阶段性萎缩。光伏还是个不成熟的新兴产业,现阶段还要依靠电价补贴等政策支持产业发展。而自2011年以来,光伏业的主要市场——以德国、意大利为代表的欧洲市场,受欧债危机等因素的影响,纷纷大幅削减光伏上网补贴,直接影响了光伏电站投资的热情,带来光伏市场需求增速的减缓。中国市场虽然2011年同比增长近200%,使我国光伏企业依赖国际市场的销售占比从99%左右降至90%,但由于基数较小,新增装机也不过2GW多,仍是“杯水车薪”。

  辩证看待重复建设

  虽说是产能相对过剩,但是大量的重复建设导致行业恶性竞争、引发此轮产业调整也是不争的事实。

  “在那个一张硅片赚十来块、建个厂子六七个月就能回本的年代,产能扩张太容易了。曾有个老太太看光伏赚钱,也找我买设备,就凭着两台线切割机,一年就收回了成本。”晶龙实业集团副董事长任丙彦的小故事形象地描绘了光伏行业疯狂投资、充满暴利的时期,“在那样一个快速成长期,一窝蜂上马项目是必然的结果”。

  近两年,各省市加速发展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再次刺激了产能迅速扩张。有媒体报道,目前,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几乎都把光伏产业列为优先扶持发展的新兴产业;600个城市中,有300个发展光伏太阳能产业,100多个建设了光伏产业基地。

  不过出乎调研组的意料,我国光伏骨干企业虽然深受重复建设带来的行业无序发展之苦,但他们更多地认为应该辩证地看待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问题。

  在英利集团董事长苗连生看来,几乎所有的新兴产业都会经历野蛮生长的暴利时代,重复建设和一窝蜂现象难以避免。正是这种乱局加剧了产业竞争,促使企业提升技术水平,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以求得生存和发展,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整个产业的进步。

  “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规律,适度的产能过剩带来的竞争,才能激发新兴产业技术进步的热情”,国家气候战略中心主任李俊峰认为,目前光伏产业的产能“富余”得并不多。以2011年的供需情况计算,大约富余40%的产能,而通常传统的工业产能富余一般在20%左右。对于拥有巨大需求潜力的光伏市场来说,40%的富余量并不算是严重的过剩。

  部分业内人士还认为,新兴产业许多独有的“重复”建设,不该在限制之列。比如发展初期的新兴产业技术路线尚不确定,不同企业在多晶硅、单晶硅、碲化镉、非晶/微晶、铜铟镓硒等太阳能电池不同技术路线上的尝试;再比如同一企业在不同地区建立延伸产品和服务的基地,像保利协鑫在徐州建成全球领先的6.5万吨多晶硅基地,在苏州、无锡、常州、扬州等地设立与客户配套的专业化硅片生产等。

  另外,多晶硅生产的产能问题也需要辩证看待。作为光伏产业链的上游,多晶硅生产对下游的电池和组件制造影响明显。全球多晶硅产能一直在快速增长,从2008年的6万吨,到2011年底已扩大到24万吨,在国外厂商纷纷扩产的形势下,中国企业如果不加入竞争的行列,会对中国整个的光伏产业带来巨大的影响。

  开发市场是解决之道

  对于目前光伏企业的现状,苗连生做了个形象的比喻,“现在大家是青蛙鼓肚子,都还在撑着,但不是什么样的企业都能撑得住,那些进入晚的、只想赚一笔就离场的企业熬不过这个冬天,现在还能撑着的大多是在2008年以前进入光伏行业且一直稳扎稳打的企业”。这一比喻道出了光伏企业面临的艰难,也透露出光伏行业产能相对过剩的解决之道。现在出现的产能相对过剩局面,需要通过市场经济规律去调节,这将是光伏企业痛苦的洗牌过程。行业可以通过市场手段,逐渐合理地配置资源,实现产能的合理布局。

  调整产能扩张节奏固然重要,打开需求增长的大门更是“治本”之道。江西新余光伏办副主任熊焰觉得,光伏是朝阳产业,若打开应用市场,提高能源结构中新能源的占比,产能远不过剩。对国外市场,研究国外相关政策,保证中国的光伏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主渠道不能受阻;对国内市场,加速开发光伏发电应用,让上游的制造业优势可以顺流而下,同时提高市场准入标准,让质优价廉的产品在国内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80%和0.8%,这分别是我国光伏产能在全球总产能的占比和中国光伏应用市场在全球市场的占比。悬殊的比例差距,映衬出我国光伏产业供需相对失衡的现状,打开市场应用的大门,才能找到解决我国光伏产业产能相对过剩的钥匙。

  为了推动国内光伏应用,我国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开展了多个示范工程,诸如金太阳示范项目、光伏发电站项目特许权招标、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一体化示范项目等。2011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太阳能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确定了全国标杆电价,对国内光伏应用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一切努力,促使2011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容量迅速攀升。专家预计,按照目前的发展势头,“十二五”末我国光伏装机容量将远超预期。


banquan20.jpeg

2009-2011年多晶硅价格走势(美元/千克)

banquan20.jpeg

2011年太阳能晶硅电池产业链能耗水平

  是否高能耗高排放行业

  “高能耗、高排放”一直是困扰光伏产业的一个话题。“消耗我国的资源能源,生产出来的绿色电力输出到了国外,却将污染留在了国内。”直到今天,仍有很多人以此观点来质疑光伏制造业的发展。曾有研究机构对光伏产业链各环节的能耗和排放情况进行了测算和分析,其中高纯多晶硅制造环节是产业链中耗能和排放“大户”,因此也受诟病最多。

  光伏产业到底是不是“高能耗、高排放”?这成为了调研组此次调研采访最想弄明白的问题之一。

  是否具备“两高”特性

  “光伏行业本身并不是高能耗、高排放行业。”李俊峰说。

  光伏发电是否是高能耗?算一算就知道。保利协鑫旗下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蒋立民认为,在计算光伏业能耗之前,应该先了解光伏产品的独特之处。光伏业产出太阳能电池发电系统,这一产品与电解铝等行业不同,它可以在未来的25年到30年中,源源不断地产出电能,且不再额外耗能。为此,光伏业的能耗计算应该将这部分计算在内。

  在调研中,曾看到有人根据2009年国内光伏企业技术水平,对光伏电池全寿命进行能量平衡测算,以原料硅砂为起点,到制成晶体硅光伏发电系统,光伏制造产业链总能耗为2.597千瓦时/瓦,折标煤为888.2克标准煤/瓦。按我国每瓦晶硅太阳能电池年发电1.5千瓦时计算,晶硅太阳能电池在电池寿命期内,平均发电量可达45千瓦时。将制造环节的能耗与发电量结合测算,光伏发电的平均能耗折标煤为19.73克标准煤/千瓦时。而2009年全国发电煤耗平均为342克标准煤/千瓦时,光伏发电的能耗仅是煤电的1/17。并且,随着技术的发展,这一能耗还在不断降低。

  再看排放方面,四氯化硅是多晶硅生产副产物中最难处理的物质,但是按照闭路循环设计的多晶硅生产工艺,这种物质的排放问题已经得到解决。

  在赛维LDK和中能硅业的多晶硅料生产厂区内,我们看到管道密布形成的一个物料循环、能量回收利用的闭路循环体系。以中能硅业在传统改良西门子法基础上改进、提升并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GCL法技术为例,多晶硅生产以金属硅为原料,与四氯化硅、氢气、氯化氢反应合成三氯氢硅,三氯氢硅经过精馏提纯、汽化后,与高纯氢气在高温下还原得到多晶硅产品。还原过程中没有反应掉的三氯氢硅、氢气以及副产物的四氯化硅和氯化氢气体,采用干法回收系统进行成分分离,其中四氯化硅、三氯氢硅混合液送精馏提纯,得到高纯三氯氢硅送回还原生产多晶硅,四氯化硅送氯氢化合成系统转化为三氯氢硅,提纯后再返回还原系统使用;分离提纯后的氢气返回还原工序生产多晶硅,氯化氢气体则送氯氢化合成工序,完全实现闭路循环、清洁生产。

  在调研中,赛维LDK硅化学科技有限公司首席财务官朱秉提到的一个现象很有意思:中国光伏产业联盟在今年4月底曾做过一个统计,发现国外主要的多晶硅制造企业扩产热情很高,韩国OCI、德国Wacker和美国Hemlock扩张步伐最为巨大,预计到今年底,这三家企业产能均将超过5万吨,分别将达到62000吨、52000吨和5万吨。但在这些热闹的扩产计划中,没有一家将厂址选在中国。

  查阅资料可以发现,时至今日,全球传统的七大多晶硅公司依然没有一家在中国建厂,也没有一家对外转让技术。疑问也由此产生,如果多晶硅生产是“高耗能、高排放”,美、日、德为何一直把多晶硅生产留在本国?为何一直封锁技术?

  曾经的“两高”帽子

  既然光伏行业不属于“高能耗、高排放”行业,这顶“帽子”又是怎么戴上去的?

  “在多晶硅生产发展初期,设备、工艺等方面技术水平不高,在这种基础上计算出来的能耗值比较高”,朱秉分析,前几年曾有测算说多晶硅生产每公斤耗电400千瓦时,这一数据是基于一个九对棒还原炉生长15天、一炉产50公斤的技术水平计算的。而在赛维LDK的一个还原车间里,有一个2011年 5月18日的生产记录,这个还原炉有24对棒,一炉生长时间为85小时,单位电耗仅为56.65千瓦时/公斤。

  除了技术水平问题,认为光伏行业“高能耗、高排放”也并非完全捕风捉影。多晶硅的市场价格在2004年还在每公斤20美元左右,但在以后的几年时间里,随着光伏产业的迅速发展,多晶硅价格一路飙升,一度攀升至每公斤近500美元的高位。高额的利润驱动着资本疯狂地进入这个行业,在没有完整的工艺技术条件时,投资人只想尽快地上马项目,尽快地生产出硅料卖出去,能耗高、环保设计不够周密是必然的。正是这种不计成本,使不少企业在那个时期出现了能耗和排放的问题,也在人们的印象中留下了光伏发电并非清洁能源的印记。

  现在已今非昔比

  “现在的多晶硅行业已经是另一番景象了。”蒋立民说,人们对于多晶硅行业的认识有待更新。中能硅业是保利协鑫旗下最主要的硅料生产企业,在 5月中旬,我们走入位于江苏徐州的中能硅业厂区,看到这里绿草如茵,花朵娇艳,建筑物的外墙都是暗红色,这里不像是一个化工厂,更像是一家研发机构。

  “与前几年相比,多晶硅生产的能耗指标已经下降许多了。”蒋立民说,现在国内领先企业的多晶硅生产耗能量已经由两年前的200千瓦时/公斤减少到80~150千瓦时/公斤。

  针对整个光伏电池产业链,调研组算了一笔能耗账:2011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容量为2.2GW。按目前生产每瓦电池耗电约2千瓦时计算,2011年我国安装的太阳能电池在制造环节共耗电44亿千瓦时;而这2.2GW的光伏电池,按照我国光伏发电系统年平均利用小时数平均为1200小时计算,每年的发电量约为26亿多千瓦时,两年的发电量足以偿还生产过程中的电能消耗量。若在25年寿命周期里,这2.2GW将产生大约660亿千瓦时的电量。

  多晶硅生产的排放更非昨日容颜。在巨大的厂区沙盘前,蒋立民特别介绍了中能硅业氢化环节的氯氢化技术,“改进后的氯氢化新技术的应用,再次降低了能耗和原料消耗,降低了制造成本,同时在处理四氯化硅的单套装置能力上再进一大步”。四氯化硅是多晶硅采用改良西门子法生产的主要副产物,每生产1 吨多晶硅,就会产生12吨到18吨四氯化硅,它为遇湿释放腐蚀性气体HCl,水过量时则生成盐酸的危险化学品,不同于三氯氢硅,本身不易燃易爆。多晶硅行业曾被误认为高排放、高污染行业,问题主要出在它身上。只有通过氢化,将其转化为三氯化硅,再次成为多晶硅生产原料,才能够妥善处理这个副产物,同时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提高效率。

  “冷氢化等先进技术,使多晶硅生产形成一个完整的闭路循环系统,不仅帮助企业解决能耗和环保的问题,使企业远离高能耗、高排放,更关键的是,它帮助企业解决了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这对于面临严峻市场形势的企业来说,是生死攸关的问题。”蒋立民说,在告别了暴利时代,价格急跌至理性区间时,控制成本、提高效率成为生存的关键,无法降低能耗且实现闭环生产的多晶硅生产企业,在今天的市场中根本无立足之地。

  新兴产业的变化是日新月异的,人们看待它的眼光也得与时俱进。曾经走过弯路的多晶硅生产已经改头换面,光伏产业的技术发展已经今非昔比,亲身感受着这些变化,发现对这个行业有了最新的认识。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绷紧安全和环保这根弦,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过分。

banquan20.jpeg

光伏发电平价上网预测走势示意图

  平价上网还有多远

  5月中旬,江西新余艳阳高照,我们走进瑞晶太阳能的“咏日园”,在这个2.59MW的国家金太阳示范工程光伏发电生态主题公园中,一块块巨大的太阳能电池矩阵迎“光”而立。瑞晶太阳能总经理胡亚平介绍,这个园区里的太阳能电池系统采用时控加光控的双轴跟踪技术,可以保证光线始终以90度的角度垂直照射,这个光伏电站每天可以产出1万千瓦时电,直接供给相邻的光伏电池生产车间使用。

  以前许多人以为,这些太阳能发电示范项目不过是形象工程,小打小闹,没什么实际价值。“现在的光伏发电项目越来越受企业和资本的青睐”,胡亚平说,金太阳工程的项目用途越来越广,装机规模越来越大,京沪高铁候车楼的雨蓬、江苏省江阴海港物流园的屋顶……太阳能电池板正在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工厂的厂区里、办公楼的屋顶上。

  是什么使光伏发电国内市场的应用急速升温?主要进行光伏电站投资建设运营的中节能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会学认为,这主要得益于光伏产业规模化、技术进步带来的投资成本的下降。这大大加快了光伏发电平价上网的步伐。光伏平价上网离我们究竟还有多远?

  曾经遥远的交汇点

  平价上网与市场应用到底有怎样的关系?这是调研组想弄清楚的问题。“将光伏发电成本设置为一条曲线,将传统能源发电成本设置为另一条曲线,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的进步,光伏发电的成本曲线会不断下行,而传统能源发电的成本曲线会不断上行。这两条曲线终会在某个时点出现交叉,这个交汇点就是光伏发电的平价上网点”,张会学说,当光伏上网电价与传统电价持平时,光伏市场将会被充分打开,显现出巨大的发展前景。

  而这个平价上网点一度离我们很远。

  此次走访的几家光伏骨干企业,几乎都受益于2005年以来的光伏业爆发增长,但是他们的产品多年来几乎都用于出口,每家企业的出口占比均在95%以上。因为那时我国国内光伏应用市场迟迟无法启动,有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年底,我国光伏发电装机只有140MW。

  为什么如此之少?企业的答案都汇聚为一个字——“贵”。英利集团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洪志分析说,在2008年时,高成本是影响光伏大规模应用的主要原因,当时光伏发电初始投资在3.5万元/千瓦左右,光伏发电成本在1.3到2.0元/千瓦时,无论是初始投资成本,还是发电成本,几乎是核电的两倍,是煤电的3到4倍。

  “在那时,光伏平价上网似乎是件遥不可及的事。但是转机出现在2009年”,在张会学的描述中,2009年发生的几件事就好似国内光伏发电的一个分水岭。

  头一件就是“光电建筑”、“金太阳示范工程”和敦煌大型荒漠光伏电站招标等多个项目的启动。尤其是财政部、科技部、国家能源局联合推动的 “金太阳示范工程”,对并网光伏发电项目原则上按光伏发电系统及其配套输配电工程投资的50%给予补助,对偏远无电地区的独立光伏发电系统按总投资的 70%给予补助。“金太阳示范工程”大幅度地拉低了投资成本,给市场规模的扩大带来了巨大的动力。271MW、677MW、1709MW,从逐渐翻倍递增的项目总规模上,就可以感受到市场热情的升温。

  2009年敦煌特许招标的0.69元/千瓦时也被人频频提起。曾被人多次质疑的这一远低于当时市场价格的投标价,虽然最后没有中标,但是也将最后的中标价拉低至1.09元/千瓦时。“且不论动机如何,正是这种竞争的出现,让人们看到了光伏发电成本下降的希望,也看到了光伏平价上网的可能”,张会学说,这种现象以前从未出现过。

  仔细分析这些标志性事件,无一不是在推动光伏发电成本的下降。而每一次下降,都使得光伏发电朝着平价上网点接近,再接近。

  成本下降加速平衡点到来

  平价上网点还有多远?有专家曾在2009年做过测算:2009年,我国光伏上网电价为1.5元/千瓦时,平均火电上网电价为0.34元/千瓦时。按照光伏电价以后每年下降8%,火电电价每年上涨6%测算,到2015年火电电价将上涨到0.48元/千瓦时,光伏电价下降到0.91元/千瓦时,光伏发电首先在配电侧达到平价上网;2020年火电电价上涨到0.65元/千瓦时,光伏电价下降到0.60元/千瓦时,光伏发电在发电侧达到平价上网。根据国际上的相关预测,光伏发电的电价将在2015年左右达到1元/千瓦时以下,与用户侧的销售电价相一致,实现“自发自用”平价上网。

  现在看,这个平价上网点可能会比想象中来得更快一些。在调研采访中发现,这场寒冬带来的光伏产品价格急速下降,着实让光伏企业“很受伤”,但是他们也欣喜地发现,用户侧的平价上网有望提前到来,光伏业打开更大市场的契机或许正在到来。

  “光伏发电正在逐渐变成我们用得起的电。”一直参与金太阳示范工程项目审核的鉴衡认证中心主任秦海岩进行了测算。

  从光伏发电的初始投资成本看,已有大幅下降,在半年多前,光伏组件的价格还是在10元/瓦左右,光伏发电系统价格也在15元/瓦;而目前光伏组件价格已降至6元/瓦,光伏发电系统降至10~11元/瓦。

  从上网电价看,光伏在用户侧并网已经具备经济性。根据鉴衡认证中心的测算,按照目前11元/瓦的投资成本,金太阳示范工程50%的投资补贴估算,只要年发电小时数达到1000小时,则内部收益率为8%和10%的条件下,即使不考虑增值税抵扣,光伏上网电价已经可以达到0.7860元和 0.8526元。而我国北京、上海以及东部主要省份白天的工商业平均用电价格均在0.9元以上,已经可以实现平价上网。

  虽然已经接近用户侧平价上网点,但若没有补贴,距离仍将存在。按照去年8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光伏发电上网标杆电价计算,即便选取较高的 1.15元/千瓦时的电价计算,若没有初始投资补贴,多数省市的项目将不具可行性。根据2011年的项目数据进行测算,以内部收益率不低于8%、资金回收期不超过13年测算,我国西部只有4个省区的项目可行;以内部收益率不低于6%、资金回收期不超过18年测算,西部也只有7个省区的项目可行;东部几乎没有任何省市的项目可行。

  “在现阶段,政府的支持与补贴对光伏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这可以加快光伏发电平价上网的进程。”张会学同时感觉目前光伏产品价格存在非理性因素,回调仍有可能;而发电侧的平价上网距离更远,如果目前的光伏电池技术能够出现革命性的突破,发电侧实现平价上网的速度将会加快。

  分布式发电被普遍看好

  实现平价上网,除了“平价”,还要能“上网”用起来。从2008年底的140MW,到2011年底的累计安装量达到3000MW,仔细分析增长数据,发现这短短3年间的迅速增长,主要还是得益于西部大型地面电站的规模迅速扩大。据青海省发改委能源局局长于小明透露,在过去的两年内,青海省就实现了新增装机容量1003MW。这一数值远高于主要采用屋顶并网的金太阳工程3年来459MW的项目装机容量。

  但是在这次的采访调研中,无论是太阳能电池厂商、光伏电站的投资运营商,还是业内的专家,几乎都认为屋顶太阳能并网发电等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更适合国内市场的需要。

  苗连生认为屋顶将是光伏发电未来的方向。目前国外市场的发展也正体现着这一特征。据相关统计,目前国际上并网发电占到光伏市场的90%,而在并网光伏市场中,与建筑结合的用户侧并网发电系统占90%以上,德国在输电侧大型并网发电仅占10%,美国仅占6%。德国和日本的“10万屋顶计划”及美国的“百万屋顶计划”主要都是在低压用户侧并网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

  “金太阳重点支持大型工矿、商业企业以及公益性事业单位利用既有建筑建设光伏发电项目,在配电侧并网,所发电量主要由企业自己使用。金太阳示范工程正是国内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急先锋’,这种分散供电方式很适合国内市场特点。”秦海岩介绍说,一方面我国相关资源丰富,这一资源包括太阳能资源和可用建筑资源。我国大部分地区太阳能资源属于二类以上资源丰富区,在西部地区年满发电小时数在1500左右,在东部地区年满发电小时数可达到 1200小时,是世界上太阳能资源最好的国家之一;我国现有可利用建筑面积90亿平方米,如利用10%就可以装机9000万千瓦,年发电量约1350亿千瓦时,可节约标煤47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35亿吨。

  我国市场另一特点就是用电负荷主要集中在东部,由于光伏发电时间是在用电峰值的白天,在东部建立屋顶光伏发电系统,可直接在用电负荷中心全部就地消纳,不需新建电网和长距离输送,减少了输送成本和能量损耗;而且这些项目单个规模不大、发电量少,基本上可以实现自发自用,抵扣峰值用电,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虽然是一片叫好声,但是也有担忧。从长远来看,分布式是发展方向,但是从短期看,分布式光伏发电的情况不太乐观。因为对于规模小且较分散的分布式发电项目,和大型电站一样,要经历一套手续繁琐的审批过程才能并网,这就带来了投资成本的相应提高,再加上项目本身投资回报慢,绿色用电鼓励政策不多,投资者和屋顶业主的积极性不高,这都成为分布式光伏发电迅速发展的阻碍。

  从补充性能源到成为替代能源,光伏发电的道路还很漫长,但随着平价上网距离我们越来越近,光伏成为老百姓用得起的绿色电力这一希望,我们已经开始触摸到。

  “春天”还会远吗

  在北京,生产光伏设备的七星华创的晶硅电池设备厂房正在紧张建设,这一投资近4亿元、自动化工艺设备项目一期,将在今年10月建成投入运营。

  在河北,英利集团的大型物流车正在将一车车太阳能电池组件运送给国内外客户。这家公司今年前5个月已经新招聘员工4228多人,今年仍将按计划扩产750MW。

  在江苏,5月18日,光伏行业两大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之一——天合光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如期圆满揭幕。

  一路走来,调研组看到的是光伏企业的忙碌,感受到的是光伏行业的信心。在这忙碌与信心中,调研组发现光伏业的这个“冬天”非同寻常,与众不同。

  与钢铁、电解铝等“入冬”行业不同,光伏业市场需求增速虽有所减缓,但仍处在快速增长的通道内。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容量一直在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进入到安装太阳能的行列中。

  敢投资、肯用工,是反映企业信心的硬指标。走访的光伏骨干企业都有这样的共识,光伏产业的发展前景不容置疑。光伏将成为未来最主要的替代能源解决方案,未来10年将是光伏发电的爆发增长期。

  如何看待这个“冬天”呢?我们的调研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个“冬天”对我国光伏行业是一件好事,这场严寒很快就会过去,这个“冬天”不过是光伏产业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

  调研中走访的光伏产业链各环节领军企业,几乎无一例外地将这个“冬天”视为光伏行业一次大浪淘沙的洗牌和调整,是市场回归理性前的阵痛。这一轮调整将推动光伏行业进一步的技术进步,提高产业技术门槛;将成为行业整装上阵前的阶段性“休眠”,把中国光伏业在野蛮生长期出现的诸多没有技术储备、只为赚取短期利益的小企业淘汰出局,挤出行业中虚高的部分,使光伏行业朝着更理性、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目前的寒冷对年轻的光伏行业和企业来说未尝不是一场磨砺。换个角度看,拥有着强大内生动力的光伏行业,正在通过这一轮寒流强身健体。光伏产业的“春天”或许正悄悄来临。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