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爱护博导,人人有责!读天坑专业博士不易,博导更难!

2021.7.04

  “所谓的好专业就是将来能轻松一些,多挣钱一些,就业容易一些……生化环材被认为是‘天坑’专业,被避之不及。”“我一直坚持一个观点,没有差的专业,只有差的人。什么专业都需要我们不断去努力。”7月2日,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邓红兵,因为一篇短文突然火了。

banquan8.jpeg

  所谓“天坑”专业学得好也能变成“黄金坑

  专业的冷与热,是一个老话题。但邓红兵“高等教育不是教我们谋生,而是教我们创造生活”“人一生很长,我们不能随波逐流”等话语还是引起了广泛共鸣,他在文中发问,“如果我们都放弃了基础学科或所谓的‘天坑’专业,我们又指望谁来做这些事呢,如果都不做,我们的国家怎么进步呢?”

  邓红兵提到:“专业既然存在就是合理的,有的专业可能暂时不那么热门,但不能说是“坑”。舆论这样引导是错误的。就像没有实体经济的支撑,国家经济不可能腾飞。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学科支撑,国家科技实力也不可能腾飞。我从读书到教书,从来没想过要换专业,也没觉得环保是个很苦的专业。我身边坚持学这个专业的同学,现在也都发展得不错,没看见谁买不起房子、生不起孩子。事实上,我现在的研究领域和“生、化、环、材”都沾边,但我没觉得进了“坑”,反而自得其乐。我也见到一些学生,他就是乐于做基础研究,家长让他学热门的计算机,他很痛苦。同理,志不在于基础学科的学生,也不用去勉强他。一部分家长其实是对基础学科专业不大了解,便天然地想让孩子避开。他们不知道,很多热门的成果便是产出于所谓的冷门专业。比如我们现在做的甲壳素、纤维素这些天然废弃生物质资源的高附加值应用,为湖北小龙虾产业跻身全国第一做出了重要贡献。前些年,我们课题组的导师给省里写信,得到了足够重视,才有今天的局面。其中的甲壳素资源是极有优势的医疗材料、环保材料,可以变废为宝,解决很多高端医用材料依赖进口的问题,比如我们最近用废弃生物质资源做的种植牙的口腔修复膜,即将拿到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大家不要小看这个,一直以来90%都是进口啊。“

  读博不易,当博导更不易。如果说读博不易是因为毕业压力大,那么,博导的不易,则是因为做“博导”做的成不成功甚至并不完全由自己决定,其中一大部分取决于收了个啥样的博士生。万一遇到个看走眼的,考博时各种勤学肯干,录取后就放飞自我了,那么,这个博导可真的要欲哭无泪了。我自己不是博导,但是不止一次看到博导们欲哭无泪、相顾无言的场景。因此,在此写一文提出倡议,博士生们,请从读博第一天起就养成这样一个意识:保护导师,从我做起;爱护博导,人人有责。

  请千万不要吓唬你的导师

  要说博导最怕啥,无过于自己的学生抑郁了。不信,你可以在半夜十二点钟给你的导师微信留言,内容是“老师,我感觉人生没有意义”,第二天,你一定会被夺命连环call叫醒,并且听到你导师欣慰而轻松的声音:“某某,你没事吧?还好还好!”

  因此,如无紧急事件,请千万别大半夜的跟你的导师聊理想、人生等话题。如果一定要聊,也请务必把你的问题说的具体一点。“老师,我最近又三篇文章被退稿了。您能不能帮我分析,选题有没有问题?”这个聊天方式,绝对要比“老师,我最近一直被退稿,我想退学”更加能够激发你导师帮你的欲望。

  请一定把你导师的心血放在心上

  除少数极品导师之外,绝大多数博导都是真心希望自己的博士生学有所成的。不然,一个博导出门做个讲座,既扬名立万,又有银子可拿,为啥非得花那时间非得跟你的论文过不去?因此,博士生们,在面对导师时,请务必表现出珍惜他老人家的心血。比如,收到你导师给你改的论文初稿,你应该怎么做?

  A.回邮件,且在邮件第一段表示感谢。

  B.邮件第二段,写你对修改的哪些内容表示认同。例如:“您对标题的修订我非常同意,的确比原来更能揭示论文的主题。”

  C.邮件第三段,写你对哪些修改内容仍然不大明白或者感觉不应该那么改,不过,语气一定谦虚一点!或许你导师改稿子的确没考虑到你的特殊用意,但是,直接说“我觉得此处不需要修改”无疑会鼓励导师他老人家下次真的觉得你的论文统统不需要修改了。

  D.慢点改,仔细琢磨下导师他老人家的修改意见。第一遍改完,放那儿扔个一两天,回头再看看,很可能又有新的体会了。这样做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会让你导师高兴。举例来讲,某女教授曾经抱怨来着,“自己改稿三小时,学生三十分钟修改完毕”。你自己多琢磨琢磨,也显示修改的认真,是吧?——当然,更省事的做法,是花三十分钟改完稿子,然后搁置三天再发回你导师手中。但是,这样做的后果很可能是让你的导师认为,你不仅行动迟缓,而且也不大聪明。不然,为啥改了三天还跟没改一样呢?

  请一定要让你的导师知道你在哪,在做什么

  博士生当然不需要每天跟博导见个面,但是让导师不担心你的日常方法,是让他老人家经常知道你在干啥。出去玩,没问题;打个工,也没问题。但一定是出门前先发个信息“老师,我去日韩五日游了,明天出发,回来给您带好吃的”;而不是导师给你发信息之后才回复:“老师,我在济州岛看泰迪熊呢,啥事?”

  不要在外人面前公开抱怨自己的导师

  跟爸妈抱怨导师要求太高,没问题;同门之间抱怨项目太难,没问题;但是,千万别让外人听到你的抱怨!正所谓家丑不可外扬,外扬之后,极有可能会应了另外一句俗语:“隔墙有耳”。到时候你导师得多伤心啊?

  那么,心情真的不好了,想跟闺蜜或好哥们叨咕叨咕,咋整?也不是不行,只不过,别说“这项目简直不是人做的”,说“我的底子还是太薄,做起来太吃力”不行吗?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