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伯氏考克斯氏体的生物学特性

2022.12.20

  伯氏考克斯氏体的形态和生长特征与其他立克次氏体很相似,但经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发现考克斯氏体与其他立克次氏体的进化关系甚远,而与军团菌关系更为密切。

  形态染色

  伯氏考克斯氏体的个体较小,为(0.2~0.4)μm×(0.4~1.0)μm,呈短杆状或球杆状,能够通过细菌滤器。虽然它属革兰氏阴性菌,但用革兰氏染色法染色,其染色性常不稳定。伯氏考克斯氏体的染色常用Gimenez或Macchiavello法,在绿色或蓝色的背景上考克斯氏体呈红色。

  电镜观察伯氏考克斯氏体的超微结构,整个细胞可分为:①由微荚膜、细胞壁和胞质膜构成的外表层;②胞质膜内的含核蛋白体颗粒的致密外周层;③由染色体细丝缠绕而成的中央致密体。细胞壁的厚度约10nm,分为3层,内层较厚;胞质膜亦分3层,厚度约7nm。细胞壁和胞质膜之间形成周浆间隙。细胞壁外的微荚膜呈绒毛状,厚约20nm。

  培养特性

  伯氏考克斯氏体为严格细胞内寄生菌,以二分裂增殖方式在宿主细胞内的胞质空泡内繁殖。它的繁殖速度很慢,繁殖一代约需12~16h。伯氏考克斯氏体是一种嗜酸菌,它的葡萄糖和谷氨酸代谢必须在pH低于5和有足够的质子运动力时才能进行。所以它能够在吞噬溶酶体内pH 4.5~5.0的环境中生长繁殖。

  通过电镜观察,发现伯氏考克斯氏体在宿主细胞内有两种发育形态,即呈杆状的高电子密度小细胞变异体(small cell variant,SCV,直径300~600nm)和球状的低电子密度大细胞变异体(large cell variant,LCV,直径300~1200nm)。伯氏考克斯氏体具有类似衣原体的发育周期:①吞噬细胞通过吞噬作用将胞外SCV摄处胞内;②含SCV的吞噬体与溶酶体融合,形成吞噬溶酶体;吞噬溶酶体内酸性环境激活SCV的代谢,使SCV开始生长并向LCV转变;③LCV二分裂繁殖并产生芽孢,芽孢以出芽方式从LCV释放;④释放芽孢后的LCV裂解,芽孢进一步发育为SCV;⑤伯氏考克斯氏体的生长繁殖引起宿主细胞裂解,释放的SCV感染新的宿主细胞。

  多种人和动物的原代细胞(鸡胚或鼠胚细胞、人胚纤维母细胞、豚鼠和乳兔肾细胞)或传代细胞(绿猴肾细胞、HeLa细胞、P388D1鼠源巨噬细胞)可供伯氏考克斯氏体大量繁殖。

  鸡胚是大量繁殖考克斯氏体的极好宿主。将伯氏考克斯氏体接种5—7d鸡胚卵黄囊后,在35℃孵育。前3d为伯氏考克斯氏体的生长适应期(迟缓期),第3—5天为旺盛增殖期(对数期),其后为稳定期和衰退期。一般培养10一12d收获鸡胚,从鸡胚卵黄囊中提取伯氏考克斯氏体。一个鸡胚卵黄囊大约可含2×109伯氏考克斯氏体。

  伯氏考克斯氏体存在类似细菌S—R变异的相变异。从人和动物体内分得的为Ⅰ相菌,Ⅰ相菌经鸡胚或细胞连续传代后则逐渐转变为Ⅱ相,随着相变异伯氏考克斯氏体在鸡胚内的繁殖量也逐渐增加。在鸡胚内连续传100代,可产生稳定的Ⅱ相菌,稳定的Ⅱ相菌再经动物传代也难以向I相逆转。随着Ⅰ→Ⅱ相变异,伯氏考克斯氏体对小鼠的感染力也逐渐下降,在小鼠脾脏内的繁殖量也逐渐减低,以至不能在小鼠体内连续传代。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