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环境盛会,群贤毕至 NCEC2019精彩纷呈

2019.8.17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 2019年8月17日,第十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在天津南开大学隆重举行。经过第一天精彩的大会开幕式学术报告后,分析测试百科网作为合作媒体为您带来第二天分论坛现场报道。

5.jpg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杨敏研究员

  由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杨敏研究员带来分论坛报告,题目是“饮用水化学风险物质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杨敏介绍到,饮用水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化学风险物质始终是影响饮用水安全的一类主要指标。在“十一五” 和“十二五” 水专项的支持下,课题组开展了针对中国重点城市和重点流域的饮用水水质调查。结果发现,重金属、 农药、 消毒副产物等传统指标以及高氯酸盐和全氟化合物等新兴污染物是我国部分地区饮用水中的主要化学风险物质。同时,嗅味也是我国饮用水比较普遍的一类水质问题, 硫醚类物质是导致饮用水发生嗅味的一类污染物。因此,课题组上述饮用水化学风险物质的浓度水平和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对其中一些主要物质进行风险比较, 并从水质标准制定、 水厂工艺调控等角度阐述风险控制的主要途径并结合环境科学发展的现状,提出今后针对饮用水化学风险物质研究的建议与展望。

22.jpg

清华大学 邓述波教授

  由清华大学邓述波教授带来分论坛报告,题目是“电镀废水中高价值重金属资源化技术”。 邓述波介绍到,化学沉淀法是去除电镀废水中重金属最常用的方法,但普遍存在碱投加量大、污泥产生量大、处理成本高等问题。树脂吸附是回收电镀废水中高价值重金属的有效方法,得到较好应用,但也存在再生过程复杂、 再生消耗酸碱量多等问题。针对集中电镀废水污水厂的含镍废水,课题组采用树脂吸附和电化学沉积的联用技术,通过调pH除杂、经过两级阳离子树脂和一级螯合树脂吸附后,实现出水镍浓度小于0.1mg/L。吸附饱和的树脂采用稀酸脱附, 得到含镍浓度超过30g/L的再生液,可用于后续电沉积回收镍。树脂经过碱活化后,恢复吸附能力,可连续使用,最终实现高效吸附富集含镍电镀废水中的镍离子。此外,课题组将含有高浓度镍离子的经过除杂,添加助剂或得到适合电沉积的含镍再生液,采用隔膜旋流电解反应器电沉积回收镍。

7.jpg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王铁宇研究员

  由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王铁宇研究员带来分论坛报告,题目是“典型水体新型污染物的生态过程与风险评价”。 王铁宇表示,全氟化合物(PFASs)作为一类新型的有机污染物,因具有持久性、可长距离传输、生物蓄积性和生物毒性等 POPs 特性,得到全世界广泛关注。通过研究发现,篦齿眼子菜、黑藻、金鱼藻、芦苇、菖蒲及水葱6种水生植物的富集物质均以 PFOS 和 PFOA 为主。挺水植物中根部 PFASs 含量高于茎叶,根部 PFOA 及 PFOS 含量高于茎叶,但 PFBA 含量茎叶则高于根部。为进一步探索其 PFASs 生物指示和生态修复功能,课题组选择金鱼藻为受试生物,研究金鱼藻对 PFOS 的生物有效性及富集能力。结果表明,金鱼藻对 PFOS 的富集量最高可达 3180 mg•kg-1 dw,最大富集系数高达 40.7 倍,可作为 PFOS 污染水体植物修复的遴选物种。同时,课题组研究发现,北京水源地鱼体中 PFOS 和 PFOA 含量尚未达到对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构成风险的水平。

6.jpg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阮挺研究员

  由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阮挺研究员带来分论坛报告,题目是“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筛选新型环境有机污染物”。阮挺表示,随着科技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化合物排放到环境中成为新型污染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了潜在风险。高分辨质谱法(HRMS)可克服标准品缺乏时化合物的结构解析的难点,并能进行数据的回溯性分析因其具有独特优势,因此近年来常用于筛选新型有机污染物的疑似靶标和非靶标分析。课题组开发了HRMS的全氟磺酸、氟调聚磺酸、6:2氯代多氟醚基磺酸分析法,检测结果与传统三重四级杆定量方法的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课题组针对新型Cl-PFESAs污染物类似物进行疑似靶标分析,最终发现了3个Cl-PFESAs同系物:Cl-6:2 PFESA、Cl-8:2 PFESA和Cl-10:2 PFESA。此外,课题组深入探讨了Cl-6:2 PFESA的可降解能力,发现Cl-6:2 PFESA在体外超还原态氰钴胺厌氧体系中发生快速降解。

  最后,针对美国21世纪毒理学研究计划中提出的第一期和第二期共1060个毒性效应(ToxCast)化合物建立内部数据库。课题组采用UPLC-Orbitrap HRMS分析方法,建立疑似靶标筛选流程,在北京市2016年采集的细颗粒物样本中识别出12类具有不同官能团结构的共89个ToxCast化合物。

11.jpg

暨南大学 霍霞教授

  由暨南大学霍霞教授带来分论坛报告,题目是“生命早期污染物暴露与疾病易感性”。霍霞介绍到,电子垃圾回收拆解污染已成为全球环境健康问题,因此了解早期污染物暴露与远期疾病风险的关系成为当前人们关注焦点。课题组通过检测2004-2017年中国贵屿(电子垃圾暴露组)和濠江(参照组)新生儿和儿童生物样本中多种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发现,人体中重金属以铅暴露为主,有机污染物早期以多氯联苯暴露为主,而近年以多溴联苯醚暴露为主。暴露组人群炎症细胞和炎症因子增多,贵屿大气污染物及儿童心率、血铅、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水平高于参照组,暴露组儿童收缩压、脉压差低于参照组,血清炎症因子、血脂均高于参照组以及暴露组儿童的呼吸道症状发生率高于参照组。因此,电子垃圾暴露区粗放式电子垃圾拆解对儿童多系统发育产生了不利影响,可能会增加远期慢性疾病发病风险。

8.jpg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刘景富研究员

  由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刘景富研究员大爱来分论坛报告,题目是“生物体内纳米银的形态分析与转化行为研究”。刘景富介绍到,纳米银因其突出的杀菌性能被大量地添加到生产生活用品和医疗器械当中。但在这些产品的使用过程中,纳米银会不可避免地释放并进入环境。然而,目前研究表明纳米银可能会对环境生物、人体健康造成潜在的危害。因此,发展能够分离定量生物体中不同形态银的方法,并研究其在体内的生物分布、代谢转化过程是十分必要。课题组利用尺寸排阻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技术研究并探讨了细菌微生物和大鼠体内不同形态银的分离、浓度定量和形态表征方法。通过研究发现,在大肠杆菌中,少量的银(占总暴露量5.98%-15.2%)被大肠杆菌内化,而25.1%-64.4%的银锚定在细菌细胞壁;纳米银呈现氧化溶解的单向过程,且粒径越小,氧化溶解程度越高;在大鼠体内,器官中累积的银大多数是以离子态存在,只有小部分纳米银在肝脏和肺中检出;被摄取的纳米银一旦开始溶解,则会在短时间内完全溶解;共存的银离子能够加速纳米银的溶解。结果表明,不同物种生物体内纳米银的行为和毒性存在共性: 由内化的纳米银释放出来的银离子容易与生物分子结合形成络合态银离子,但此类络合态银离子所诱导的毒性均低于原始暴露的自由态银离子。

19.jpg

南开大学 祝凌燕教授

  由南开大学祝凌燕教授带来分论坛报告,题目是“典型新型全氟化合物的环境污染与环境行为”。祝凌燕介绍到,随着传统全氟辛基磺酸和羧酸(PFOS、 PFOA)等被限制使用,但新型全氟/多氟化合物(PFASs)的生产使用正在快速增长。由于人们对PFASs的了解甚少,因此开展相关研究已经人们的关注点。通过对太湖、海河、汾河、渭河等研究分析,课题组揭示了渭河和汾河流域新型 PFASs 的取代特征,并计算了渭河和汾河对黄河PFASs 的年贡献量,同时也分析了新型 PFASs 的沉积物-水分配行为、生物富集、生物放大等行为与其化学性质的相关性。

  此外,课题组研究了典型前体物质 PFOSA、新型全氟化合物 PFASs 在锦鲤等生物体中的生物富集和转化的途径与机制。研究发现 PFOSA 在锦鲤和植物小麦中都能转化为 PFOS,而且具有异构体选择性,支链异构体更容易发生转化。体外模拟实验表明,PFOSA 的生物转化过程主要发生在锦鲤肝脏中。课题组通过体外模拟实验证实,6:2 diPAP和 8:2 diPAP 主要在锦鲤肝脏中发生转化。

188126_201908172202511.jpg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江桂斌院士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江桂斌院士带来分论坛报告,题目是“Endocrine Disruptor Study in China: Progress and Perspective”。

1.jpg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刘倩研究员

  由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刘倩研究员带来分论坛报告,题目是“同位素指纹:颗粒污染物的身份信息”。

3.jpg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 吴永宁研究员

  由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吴永宁研究员带来分论坛报告,题目是“二恶英及其类似物毒性当量:诱发妊娠高血糖相对效能的中国人群前瞻队列研究”。

4.jpg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刘建国研究员

  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刘建国研究员带来分论坛报告,题目是“大气环境光学监测技术进展及展望”。

9 阚海东62O1.jpg

复旦大学 阚海东教授

  由复旦大学阚海东教授带来分论坛报告,题目是“Evidence on the health risks of air pollution from highly polluted regions”。

10 刘俊峰62O2.jpg

北京大学 刘俊峰教授

  由北京大学刘俊峰教授带来分论坛报告,题目是“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Drivers of Air Quality Degradation over Eastern China”


12.jpg

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主任 黄业茹

  由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主任黄业茹大爱来分论坛报告,题目是“我国六溴环十二烷区域环境风险”。

13.jpg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戴家银研究员

  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戴家银研究员带来分论坛报告,题目是“Environmental Behaviours and Toxicity of Perfluoroalkyl Substances (PFASs) Alternatives”。

14.jpg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朱本占研究员

  由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朱本占研究员带来分论坛报告,题目是“Free Radical Mechanism for the Formation of New Chiral DNA Adducts and their Biological Effects”。

15.jpg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汪海林研究员

  由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汪海林研究员带来分论坛报告,题目是“Profiling of DNA Modifications for Environmental Epigenetics”。

16.jpg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于志强研究员

  由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于志强研究员带来分论坛报告,题目是“深渊环境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初步研究”。

17.jpg

北京大学 胡建信教授

  由北京大学胡建信教授带来分论坛报告,题目是“增列新 POPs 审查的变化”。

18.jpg

广州大学 胡春教授

  由广州大学胡春教授带来分论坛报告,题目是“O3-BAC 系统调控与饮用水管网消毒副产物和条件致病的控制”。

21.jpg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刘思金研究员

  由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刘思金研究员带来分论坛报告,题目是“Carbon black-induced detrimental effect on osteoblasts at low concentrations: remarkably compromised differentiation without significant cytotoxicity”。

  敬请关注分析测试百科网为您带来后续精彩报道......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