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纳米液相色谱技术的发展

2021.1.25

  1988年Karlsson和Novotny首先用匀浆湿法填充法制备了内径44µm的纳米柱,其长1.95m,用5µmODS填充,获得了理论塔板数达226000块/m的高柱效,其分离性能已超过大口径(4.6mm)的常规液相色谱柱、微孔和毛细管填充柱。

  1989年Kennedy和Jorgenson系统的制备了内径分别为15µm、21µm、25µm、33µm、42µm和50µm,长30~35cm的纳米柱,用5µmODS固定相填充,这些纳米柱的性能随内径的降低而获得改进。

  在柱径降低的范围内,对非滞留组分其zui低折合板高hmin由1.4降至1.0;对容量因子k’=2.7的稍滞留组分其zui低折合板高hmin由2.4降至1.5。这种随柱内径降低、柱效增高的现象,反映随柱内径降低,降低了溶质在柱内的分子扩散和传质阻力,这种效应可解释为由于在纳米柱中流路线速范围的减小和因柱内壁的存在而获得更均匀的填充密度。

  纳米柱均匀,紧密填充结构也同样降低了横贯柱子的溶质保留值的变化。纳米柱性能的改进也会随因柱径降低减弱了流动相流路的不均匀性而提高。

  1996年Chervet等详细报道了纳米(标度柱)液相色谱仪的流路。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