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关于赭曲霉毒素的历史介绍

2022.5.30

  70年代前期,一直认为鲜绿青霉(Penicilliumviridicatum)是赭曲霉毒素A的主要产毒青霉菌;70年代后,Natori等(1970)和Pitt(1987)等研究表明,大多数疣孢青霉菌株(P.verrucosum)都可产生OTA;少数产紫青霉菌(P.purpurescens)和圆弧青霉菌株(P.cyclopium)也能产生OTA;而鲜绿青霉菌既不产生OTA,也不产生橘青霉素(citrinin)。对赭曲霉毒素的主要产毒青霉菌认识上存在的分歧,可能是由于研究者采用的真菌分类方法不同造成的。

  Northolt等(1979)的研究表明,赭曲霉(图赭曲霉菌)、圆弧青霉和鲜绿青霉菌产生OTA的最低水分活力(minimumwateractivity)分别为0.83~0.87、0.87~0.9和0.83~0.86;最适产毒温度分别为12~37℃、4~31℃和4~31℃。因此,OTA的产生菌在湿热的南方一般以赭曲霉菌为主,侵害水分大于16%的粮食和饲料;而寒冷干燥的北方以青霉菌为主,有些青霉菌在0℃左右仍能生长,给饲料贮藏带来极大困难。此外,不同菌株的适宜产毒底物也有差别,Madhyastha等(1990)报道,赭曲霉在花生饼和大豆饼中的产毒量,显著高于在小麦和玉米中的产毒量,而疣孢青霉则相反。

  正常条件下,小麦和玉米受OTA污染的机率较小,约1%~5%,其含量为0.01~5mg/kg;大麦和燕麦被污染的机率较高,约为10%,其含量一般在0.1mg/kg以下,个别样品高达27mg/kg;据Zust等(1989)和Egmond(1994)报道,配合饲料约有5%~10%被污染,OTA含量0.05~0.4mg/kg。魏润蕴等(1981)和牛钟相等(1989)在粮食和饲料中也检测出了OTA。另外,从王海彬等(1996)和王景琳等(1994)的调查结果,中国饲料曲霉菌和青霉菌的检出率也很高。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