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中国学者连发PNAS等两篇文章 解析病毒基因

2014.4.24

  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A tick-borne segmented RNA virus contains genome segments derived from unsegmented viral ancestors ”的文章,发现了第一个从单片段病毒祖先中进化出基因组的多片段RNA病毒,这将有助于解析病毒基因组结构,及其多样性。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PNAS杂志上。

  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张永振教授,张永振教授一直致力于病毒生物学研究,在传染病病毒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重要的成果。

  RNA病毒基因组有单一片段RNA分子,和多个片段RNA分子两类,人和动物的RNA病毒以单片段居多,而植物的RNA病毒基因组除单片段外还有多个片段RNA分子组成。关于这两种完全不同的形式的基因组之间的进化差异,至今科学家们还并不清楚。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此前未知的RNA病毒,这个独一无二的病毒包含有两个来自单片段黄病毒的片段,两个不明来源的高分化片段。对于后者,研究人员没有发现同系物,其特征是具有许多结构蛋白基因功能指示。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人员通过同源性搜索发现,与这种病毒相关的序列出现在犬蛔虫(Toxocara canis )的cDNA文库中,并且具有相似的结构和序列特点。

  这种病毒被命名为荆门蜱病毒(Jingmen tick virus,JMTV),蜱虫是一种寄生在人和动物体表吸血的昆虫。近年来由于多例蜱虫咬人致死事件,这种名不见经传的小虫子开始为人们所熟知。

  研究人员通过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荆门蜱病毒分布在国内各地蜱种群中,尤其是Rhipicephalus和Haemaphysalis ,研究人员表示,这是他们所知的第一个从单片段病毒祖先中进化出基因组的多片段RNA病毒。这将有助于分析病毒基因组结构,及其多样性。

  同时近期张永振教授Journal of Virology上发表文章,发现我国社鼠所携带的汉坦病毒不属于汉滩型病毒,而是一个独立新种,并将其命名为“大别山病毒”。进一步研究发现,目前已知鼠亚科鼠所携带的10个型别汉坦病毒在形成过程中,至少发生过9次跨种间传播事件,证明跨种间传播在汉坦病毒种形成中起决定性作用,从而推翻了“汉坦病毒与宿主间是‘一对一’共同进化”的传统观点。

  既往研究认为,汉坦病毒各个不同种(型)与其主要宿主——鼠间是“一对一”的共进化关系,即病毒随着宿主动物的进化而进化,由此形成现在不同种(型)的汉坦病毒。比如,野外田地中黑线姬鼠携带的病毒为汉滩病毒,人感染后能导致重型肾综合征出血热;而居民区褐家鼠携带的病毒为汉城病毒,人感染后引起轻型肾综合征出血热,两种病毒不存在联系。

  但是经过这一研究组对所有已知不同种类的鼠亚科鼠所携带的10个型别的汉坦病毒进行了基因比对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发现,自然界中不同型汉坦病毒间可以发生基因重排,这10个汉坦病毒在种的形成过程中至少发生了9次跨种间传播事件。病毒经跨种间传播感染新宿主后,在新宿主的遗传环境中经遗传漂变和适应性进化,形成了现在不同种类鼠所携带的各汉坦病毒种及其遗传多样性。

  新发传染病暴发流行大多由动物源性病原体从动物宿主经跨种间传播感染人类引起。具有跨种传播能力的病毒感染不同动物物种的能力更强,且更容易发生病毒变异,因此,证实跨种传播在汉坦病毒形成的历史上起决定性作用的意义在于,在未来的疾病监测中,应该警惕随着社会生态环境的变化引起的不同种类的鼠彼此接近,病毒的宿主范围扩大以及导致病毒基因重组重排,引起可导致严重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新病毒出现。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