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长河孤旅》讲述黄万里的胆识与勇气

2012.6.08

  《长河孤旅:黄万里九十年人生沧桑》,赵诚著,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3月出版

  “身材魁梧,相貌堂堂,衣着得体,脚下那双生胶底软牛皮皮鞋,很显洋气。”——这是章诒和笔下的黄万里(1911~2001)。这个儒雅形象,似乎很难让我们把他和孤身反对修建三门峡水库的水利学家联系起来。反映他人生的唯一传记作品《长河孤旅:黄万里九十年人生沧桑》,经过重新修订,于今年3月出版。

  本书作者赵诚,为了最大程度地还原黄万里的生命轨迹,到北京、四川、湖南等地,寻访黄万里的生前友好、同事和学生,广泛搜集资料。在各方人士及黄万里家人的全力支持下,两年潜心写作,完成了这部资料翔实、客观严谨的作品。

  黄万里生前是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他一生命运多舛,但作为一名学养深厚、有正义感责任感的科学家,他终其一生捍卫独立的人格、学术的自由以及科学的精神。

  阅读本书可以看到,黄万里早年是从唐山交通大学毕业的桥梁设计工程师,因目睹中国的水患给人民造成巨大灾难,决心赴美留学研修水利。在美期间,他遍访名师,自驾车行驶四万五千英里,参观各大水利工程,并写出了当时在水文学方面统计暴雨的瞬时流率的博士论文,1937年他学成回国。抗日战争期间,本着建设水利的雄心壮志,他步行考察长江上游至金沙江段,徒步三千多公里测量了大部分川江,设计修建多个水利工程。抗战胜利后,在甘肃主持水利工作并任水利部河西勘测设计总队长,在工作中,他摸清了黄河的秉性,并且深深爱上了这条大河。

  也许是冥冥之中一种机缘和巧合,黄万里一生的命运都和黄河息息相关。本书中讲到,早在1955年关于黄河规划的讨论会上,他就力排众议,不同意苏联专家提出在三门峡修水电站的规划。当时也有很多水利专家是了解黄河的,可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违心地对此规划赞不绝口,只有固执的黄万里发言反对。他不是无缘无故的抬杠,他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对众多专家指出:“你们说‘圣人出,黄河清’,我说黄河不能清。黄河清,不是功,而是罪。”

  同年,黄万里为了进一步从水利学的层面来阐述自己反对的理由,在《中国水利》杂志发表文章:“四千年的治河经验使得中国先贤千年以前就在世界上最早地归纳出了四种防洪方法:拦河蓄水,堤工堵水,束水浚深治河,缺口疏水。另外,近四十年来,中外学者融合德国人治河的理论和经验,又积累了不少新的知识。忽视这些知识,认为有了坝就可以解决下游防洪问题,是不妥当的。”他反复强调:三门峡筑坝后,下游的洪水危害将移到上游,出库清水将危害下游堤防。

  针对三门峡水电工程即将上马的现实,黄万里又提出了三门峡大坝一定要能刷沙出库的建议,为日后泥沙大量淤积作准备。然而他的意见当时无人听取,他再次向中央有关部门反映情况,依然没有回应。自己的建议不被重视,没有采纳,作为睿智的水利学家,黄万里是苦闷的,同时也是被孤立的对象。在当时严肃的政治语境下,一个科学家能有胆量公开反对国家大型工程建设,如果没有超人的智慧和过人的勇气,那是不可想象的。

  黄万里由于坚持己见,很快被打成了右派,而即便在右派生涯中,他一直惦念着三门峡。1960年三门峡水库建设完工后,黄河流域生态系统随即出现了严重故障。第二年泥沙就淤积了渭河流域,良田浸没,土地盐碱化,威胁逼近古都西安。于是只好降低水库水位,拆除大发电机组,改装小机组,并重新打通排水洞,以泄泥沙。这一折腾,前后“交学费”不下百亿,后遗症至今未能消解。

  从1972年开始,黄河开始断流,这在黄河水利史上是从未有过的。由于三门峡水库工程的直接影响,上世纪90年代初期黄河每年断流平均100多天,到了1997年竟达222天! 2003年夏,渭河流域5年一遇的水患,却酿成50年一遇的大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0多亿元。一时间,废除三门峡水库的呼声再起。此时,黄万里已经离世两年,他曾经坚决反对修建三门峡水库,力陈建坝拦河之害,“一定要修,将来要闯祸”的声音,再次在人们耳边响起。

  在人们印象中,因为黄河挟带泥沙而认为它是害河。但是黄万里生前在接受本书作者采访时说:黄河是一条好河,正是这些泥沙冲击成了黄河三角洲平原,成为中国最大的三角洲。这片大平原,养育着数亿中国人口。黄万里是一个尊重自然、实事求是的科学家。他认为黄河是有生命的,事实上他的生命也一直与黄河为伴。

  黄万里不但是杰出的水利学家, 也是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楷模。他的一生, 基本上与20世纪同行。他的命运, 是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缩影。历史已经证明, 千人诺诺, 不如一士谔谔!黄万里的科学谏言虽然当时没有被采纳,但历史终将擦亮他的名字。在绝大多数人习惯随波逐流的年代, 他是科学真理的坚定捍卫者,而只有像他那样发出自己的科学呐喊, 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家。黄万里虽然已经远离了这个喧嚣的世界,但是他作为科学家的胆识与勇气,值得今天的知识界好好借鉴。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