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胆道蛔虫病诊断的临床评价

2018.8.28

  胆道蛔虫是肠蛔虫上窜至十二指肠,经十二指肠乳头开口处钻入胆总管所致,为肠蛔虫症常见的并发症,是临床急腹症的常见病因之一,其预后和转归与疾病的早期诊断、恰当的治疗有密切的关系,胆道蛔虫引发的急腹症在我国农村尤为多见,由于解剖部位的特殊性,易出现并发症使病情加重,超声诊断本病简单而准确,不仅可以直观显示钻入胆道内的蛔虫,而且可以及时发现并发症,是临床诊断常用的可靠的首选方法。现将我院于2009年1月~2010年1月超声诊断胆道蛔虫68例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患者68例,男33例,女35例;年龄13~79岁;农村患者47例,城镇患者21例;发病至检查时间最短的45 min,最长4d。9例患者在门诊采用解痉、安蛔和驱虫综合治疗,余患者拟合并胆道感染住院治疗,其中11例确诊后采用内镜取虫治疗成功。 
  1.2 方法 使用是日本进口阿洛卡5500超声显像仪,探头频率为3.5MHZ。患者取仰卧位、左侧卧位,于上腹部做纵切、横切、斜切扫查,腹部探头加压检查显示以充分显示胆总管长度,对显示不良的病例给予口服胃肠消气剂以提高胆总管的清晰度。检查时记录胆管内径及胆囊大小、壁厚度、胆汁透声性,有无胆道结石。发现双线光带时记录前后径、数目、位置、观察蠕动,观测胰腺形态、大小,有无胰管扩张。 
  1.3 胆道蛔虫病声像图特征 肝外胆管有不同程度的扩张,内有数毫米宽的双线状强回声带,中央为弱回声,静态蛔虫在胆道内失去活力或死于胆道内,呈索条状、盘旋形、S形[1],光带模糊,呈断续的片状短带状回声,时间较长虫体回声增强、钙化。蛔虫进入胆囊时,胆囊内见弧形或弯曲的管状回声。破碎后呈片状或团粒状高回声。实时超声检查可显示活蛔虫在胆管内蠕动诊断性特征。 
  2 结果 
   68例中胆管无扩张型病例13例,胆管扩张型病例45例,其中胆总管蛔虫43例,胆总管至肝总管蛔虫15例,胆囊蛔虫6例,肝内胆管蛔虫4例,胆道结石并胆总管蛔虫38例。11例内镜取虫,29例行手术,结果25例为胆总管、胆囊、肝内胆管等不同部位结石并胆道蛔虫,4例仅有胆道结石而无蛔虫。28例病人经安虫、驱虫、抗感染等治疗后第二次或两次以上超声复查,条形双边光线消失,胆囊缩小,胆管内径恢复正常,阻塞性黄疸者黄疸消退,若无合并症疼痛消失。 
  3 讨论 
  胆道蛔虫病是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尤以农村多见,与饮食卫生不洁有关。超声显像对其诊断比其他任何方法简便、实用有效,准确率高达95%以上[2]。超声可直观显示蛔虫虫体在胆道中的部位,观察到胆道内活蛔虫蠕动情况及动态变化,可明确药物治疗后有无效果。超声检查使胆道蛔虫病的诊断更准确,治疗目标更明确,可预防胆道感染、胆道结石、肝脓肿等严重并发症发生,对临床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对急腹症病例常规做超声检查可以显著提高诊断准确率。超声对胆管无扩张病例的诊断价值很高,此类病例往往起病时间短,就诊及时、虫体尚未完全进入胆总管。在此阶段超声能确诊虫体进入胆管内的长度,通过及时采取内镜钳夹取虫获得非常满意的疗效。本组中有11例经内镜治疗获得成功。胆管扩张型病例超声检查具有特征性图像,对虫体的形态和数目显示完整,可以观察到蛔虫的蠕动、回缩及蜷曲等动态,并能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由于胆总管与胰管、胆囊、肝管等有密切联系,蛔虫停留时间长使这些部位阻塞感染。最常见是引起胆囊炎及胆管炎,胆汁逆流或蛔虫钻入胰管引起胰腺炎,炎症波及肝内小胆管及周围组织,可引起肝脓肿。肝内胆管蛔虫虫体容易滞留肝内胆管,造成肝内胆管感染和引流不畅。所以病人临床症状治愈后,超声检查肝内仍遗留有慢性胆管炎和肝内胆管结石。本组大部分病例治疗恢复正常,有8例最后遗留胆管结石。胆管炎症型病例病情表现较重,多被临床诊断为胆道结石合并感染。 
   胆道蛔虫在超声诊断中容易漏诊和误诊。误诊是由于泥沙样结石与死蛔虫混淆。需要与肝动脉、胆管内引流管、胆管炎造成的假阳性鉴别。胆囊内残留虫体团块需与胆囊癌鉴别。必要时用彩色多普勒确认。若有隐约可见的管状结构则可排除胆囊癌。超声检查漏诊是由于病人过度肥胖,胆总管显示不清,或胆管缺少胆汁充盈,或胆管内有陈旧稠厚胆汁、脓团、胆泥,或胆管积气气体干扰严重等引起。胆道蛔虫病病程长或反复发作者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超声检查可直观显示蛔虫虫体在胆道中的部位,观察到胆道内活蛔虫蠕动情况及动态变化,可明确药物治疗后有无效果。超声检查使胆道蛔虫病的诊断更准确,治疗目标更明确,可预防胆道感染、胆道结石等严重并发症发生,对临床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