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如何通过发芽实验验证种植质量?

2019.5.15

发芽试验是评价种子质量的主要措施之一,目的一是测定种子样品的最大发芽潜力,从而估测种子批田间播种价值;二是比较不同种子批的种用价值。而在适宜的条件下发芽及正确鉴定幼苗是发芽试验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发芽试验结果的准确性乃至与田间出苗率的一致性。笔者结合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谈谈种子发芽试验中应注意的问题,种子发芽的条件可以由种子发芽箱进行提供。

1协调控制发芽条件

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温度、足够的氧气是种子萌发长成幼苗的必备条件,只有协调好水分、氧气、温度三者关系,才能促进种子发芽和幼苗良好的生长发育,测得最高发芽率。发芽床上的水分和氧气是一对矛盾。水分多就会在种子周围形成水膜,阻碍氧气进人种胚而影响发芽。因此,发芽床的水分要适量,不至于形成水膜。种子发芽时,胚根伸长对氧气需求比胚芽伸长更为敏感。水多、氧少则长芽,水少、氧多则长根,这些情况都会导致幼苗不均衡生长。所以,既要保持种子发芽箱中发芽床湿润,又要保持足够氧气,发芽盒要经常开盖通气。

发芽试验的温度选择应以GB3534.4-919(5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中所列各作物种子最适宜温度为准。对新收获的休眠种子一般采用较低温度或变温,这有利于种子渗人氧气,促进酶活化,加速发芽。

2了解种子特性

发芽试验的对象是种子,所以首先应掌握不同作物种子的特性。不同种类的作物种子由于起源和进化的生态环境不同,导致种子构造、分化程度、生理特点都有所不同。这些特性使培育幼苗的发芽条件及幼苗鉴定也会有所差异。例如,大豆种子含蛋白质较多,而蛋白质具有强烈的亲水性,所以大豆种子发芽一定要有足够的水分,特别是新收获的含水量较低的种子、陈种子更应注意。但同时也要考虑到水分的适度。如果水分过多,引起氧气缺乏,种子进行无氧呼吸,就会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使种子中毒,出现烂种、烂根和烂芽现象。

再如水稻种子的生理特点是种子萌发时先长”(实际是胚芽鞘的伸长)后长根。尽管水稻种子对水分不太敏感,但如果不了解这一生理特点,水分过大,种子浸在水中,则只长,不长根,无法形成正常幼苗。玉米种子对水分也不太敏感,但一些粒型较小的瘦弱种子淀粉含量较高,需水少,需氧多。如果水分大温度高,自然会造成缺氧引起腐烂。

其次,由于种子构造及分化程度不同,在幼苗鉴定方面也有差异。菜豆种子是构造完整、分化程度较高的,所以幼苗鉴定时考虑的构造就应多些,如必须鉴定根、下胚轴、上胚轴、顶芽、初生叶等器官。禾本科种子的子叶已退化为盾片,盾片留在土中,首先进行光合作用的是真叶,所以鉴定时不必考虑子叶。而大豆等双子叶幼苗则必须考虑子叶,它是首先进行光合作用、提供能量的场所。所以,掌握种子特性是培育幼苗正常生长及进行幼苗鉴定的一个基本前提。

3掌握幼苗特性

幼苗鉴定的技术关键是掌握幼苗的结构特性,幼苗的主要构造根据被检种的不同,在组培培养室观察幼苗结构,发现其通常由根系、幼苗中轴、子叶、芽鞘等特定组合所组成。在GB/T3543.41995《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中列出了单子叶植物的五 类幼苗发育类型及双子叶植物中的四类幼苗发育类型。在幼苗鉴定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幼苗类型的特征,有重点地观察、分析、判定。例如,稻属、玉米属不正常幼 苗主要考虑根、胚轴、胚芽鞘及第一片叶和整个幼苗。这一类幼苗通常会产生大量次生根,所以鉴定时重点考虑初生根和次生根。另外,这一类幼苗胚芽鞘常会开 裂,所以另一个考虑的重点是胚芽鞘开裂的程度,特别是与叶片分离的程度,如果明显分离则为不正常幼苗;如果自然开裂,但与叶片保持紧密接触则判为正常幼苗。

再如双子叶植物中的大豆属,是典型的子叶出土型幼苗。主要从根系、胚轴、子叶、初生叶、顶芽及幼苗等几方面鉴定不正常幼苗,重点考虑次生根及下胚轴。如在幼苗鉴定中有初生根缺失,细弱、粗短等缺陷,但只要有足够的次生根,仍属正常幼苗。由此可见,幼苗鉴定一定要充分考虑幼苗构造特点,有针对性地鉴定,不能一刀切。

4正确区分初生感染和次生感染

如何区分初生感染和次生感染,是鉴定幼苗正常与否的一个原则性问题。由初生感染(即种子本身携带病菌)引起幼苗主要构造发病和腐烂,并妨碍其正常生长者判定为不正常幼苗。如果感染源是由于其他种子幼苗等所引起,而不是种子本身所造成的次生感染,即使严重腐烂或致病,也应列为正常幼苗。由于仅从幼苗外观上很难区分初生感染和次生感染,这就给判定是否为正常幼苗带来困难。所以,只有从根本上区分初生感染和次生感染,才能正确鉴定幼苗。

首先,应采取预防次生感染措施。对发芽床和水分做控制处理,即纸床应用无菌的清洁发芽纸,砂床应消毒后使用;水分应选择洁净水,避免发芽床及水分携带浸染源,导致次生感染。其次,应在幼苗生长时期辨别初生感染和次生感染。因为这时病菌还未蔓延或浸染不深,较易区分。主要看幼苗新生部分是否色泽正常、生长健康。如发现初生感染的幼苗应立即剔除,防止感染蔓延。如果感染源已污染附近周围幼苗,应立即清洗幼苗并转移到清洁的发芽床上。如果幼苗大量腐烂或致病,应 对样品进行重新试验。重新试验应加大种子间隔,减少水分,尽量用沙床或土壤作培养介质,以减少在种子中出现次生感染的可能性。


推荐
关闭